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言锤炼的要旨:“唯一性”品格

时间:2024-05-10

中华文库内文学作品如浩瀚星辰般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脱颖而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这主要取决于作品是否能立足于生活,是否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和创新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能真实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当中去,而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要引导和传授给学生的重要知识点和信息。

一、文学作品中语言“唯一性”的重要性

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鲜明的特色,有些优秀的作品文風独特到读者看一眼文字就能猜到作者是谁,而这个正好映衬了写作必备的重要条件“唯一性”。“唯一性”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要重视和突出的特性。只有具备鲜明的语言特点 、有自身常用的语言风格,才能将所创作的作品与其它文学作品区分开来,做到所创作的作品不会“泯然众人间”[1]。要做到作品的“唯一性”,不仅要关注写作语言习惯和文笔的方式,也要特别注意词语的“唯一性”,只有根据所写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选择合适的词语,才能更好阐述出自身所要读者感受到的语境和意义。比如那首出名的诗句“僧敲月下门”,作者通过仔细推敲和琢磨,将本应是“推”的动词改成了“敲”,使得整句诗读起来更具美感和联想空间,抓住了全诗的意境和氛围,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而文学作品的“唯一性”还体现在对语言的精炼度把握,好的文学作品,通常不会充斥着繁冗无用的文字和华丽单调的词语,而是精准控制和把握选词和语调的顺畅,真正理解透彻了全文所要展现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的描述风格,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一语中的地表达出故事所蕴含的主题和所蕴含的深意。比如世界性文学作品《百年孤独》,通篇所展示的人物和每个人物所自带的背景和情节相当多而且复杂,但整本书读下来并不会使读者感到语言逻辑的困惑或人物关系的错乱,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大量无用的华丽辞藻去描绘人物,而是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串联起来,平铺直述而又有耐心地一一介绍,通过事件的不断出现引出一个个隐藏在事件中的人物,并能根据内容的不同给人物设计符合情景的行为模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对下一章节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联想能力和探索心理,同时通过不同人物和事件的不断出现,也避免了文章的沉闷感和死板,更加生动形象描绘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构建了一个脱离于现实社会的全新虚拟世界,而这也是作者创新性和独创性的重要体现,让自己的作品能更好脱颖而出,在读者心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2]。

二、文学作品创作中如何做到语言“唯一性”

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做到对语言的锤炼和体现作品的“唯一性”,就要求作者要摒弃无用多余的形容词,或者加入大量的名言典故来显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切合实际,从生活出发,根据所描绘的故事和情景不同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出现“假、大、空”的文字风格。比如不同的文体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文学类小说需要作者生动形象的描绘人物和事件,而诗歌则要求作者不断凝炼和浓缩语言,做到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情景表达方式[3]。散文则需要作者具备发散性思维,脱离实际而又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优美而又带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表达方式,随意而又一语中的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应用文则更多的要求作者从客观角度出发,尽可能不带个人情感色彩展示出自己所见到的事物真相,保证所写的内容真实可靠,有实用性和及时性的作用。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对自己所描绘的故事世界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不断摸索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身遣词造句的能力,要熟悉各类文体和语句的结构特色和表达方式,更言简意赅、精炼的表达出思维感情,这需要作者长时间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不断增加自身对语言的训练和领悟程度,让自身的情感色彩能够自然而然流露到作品当中去。同时应避免过快或过多给出解释和结论,要留给读者一定的遐想空间,通过对语言的掌控来引导和激发读者的联想能力,从而让读者全身心融入到所创造的情感世界当中。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文笔的连贯性,做到文字畅达,一气呵成,若作者本身思维混乱,文笔风格跳跃,很容易造成文章语句断断续续,文气不通,增加读者阅读的障碍,大大影响读者的观感和对作品情感走向的把控[4]。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好的开头也至关重要,只有在开头运用带有悬疑色彩或是常见的回忆性描述开头,才能更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喻了整个文章的走向和情感铺垫,使读者更放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阅读下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独特性和阅读感。

三、初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做到对语言的锤炼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创作的课堂中,教师应注重作品的唯一性和创新性特点,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对语言锤炼过程中是否有围绕着创作重点要素进行摸索和训练。教师本身应具备发散性思维和民主性思维,在日常教学中切勿填鸭式教育,文学作品创作考验的就是作者本身的延伸性和拓展性,单调乏味的大众文学是很难体现学生独有的创作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容易扼杀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视野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宽松有趣的思辨环境,让学生能自如的、多维度的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维方式,通过侧面与正面、纵向和横向、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的不断尝试和应用,更好地在作品中展现出自身的个性能力,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全身心的融入到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当中去,引导学生更加真情实意的表达和描绘自己。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上课语言的激励性、感染力、启发性和互动性。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情感的过渡阶段,思维想法都比较敏感,过多的谴责性语言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叛逆思维和疏离感,所以初中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出发,适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帮助学生更加愉快而没有心理负担的学习,做到师生关系的友好融洽[5]。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因为文章和诗歌作品通常蕴含了丰富的内心世界描述,只有通过对语音语调的掌控和肢体语言的控制,才能更好描绘出所要教学的作品的魅力,更好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更能得心应手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在对语言作品解析和讲解的过程中,初中语言教师也应该避免提前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而是要具备启发性和互动性,通过提问而不是陈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由联想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学生表达和探索欲望,从而让学生领悟出不一样的想法或观点,进而使同样的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不同的观感和想法,既有利于学生创作作品中锻炼独创性和唯一性,同时也能侧面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和锻炼学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要从作品的“唯一性”品格出发,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创新性、独创性和简练性等,保持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专注于作品语言精炼、生动、准确而又形象的探索和磨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研究,摸索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出具备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胡骏竣.写清要素 恰寓情感 锤炼语言[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25):5.

[2]唐惠忠.精心锤炼 文采斐然——如何使议论性散文语言更出彩[J].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Z1):13-16.

[3]贾斌.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锤炼[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7):162-164.

[4]郁楠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锤炼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38):43-44.

[5]郭青松.锤炼议论文语言:用好整句[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20(04):40-42.

孙振坤,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