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正确划分文言文句内停顿

时间:2024-05-10

高君 刘念

从前,有一财主很吝啬,对自家的教书先生很刻薄,很多人不愿意去他家教书。后来有位先生主动要求去,并定契约:“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很开心。后来,这位先生天天要好吃的,财主质问他说:“当初你不是说‘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矣么?”先生说:“我说的是‘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句读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一、什么叫“句读”

什么叫句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句读,古时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dòu)。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古人认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就是说,一句话语意已完,叫做“句”;语意未完,可以稍加停顿,叫做“读”。古人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二、课标关于朗读和文言文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正确”朗读,包括不加字、不减字、不改换字、不颠倒字,字或词语的轻重恰当,还包括停顿准确,不读破句子。所谓“理解基本内容”,首先是,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兴、雅、达”。其次,是理解语句蕴含的思想情感。要做到以上两点,必须准确的把握句内停顿,即“读”。“读”错误,则句子意思必定有误。

三、停顿的原则

“句读”的原则是,能表达正确的意思兼顾语气的顺畅。现在采录进课本的文言文,编者已根据现代语法规范,用标点符号加以停顿,即断句已经明确,但是句内的“读”还要读者自己明确。中考考查的大多是句内的“读”。考查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朗读节奏。

如:2017年江西省中考题: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欲活之/无路

B、举朝/仓皇失措

C、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说/田间事甚悉

四、停顿的误区

1.主谓之间必须停顿。

现在许多一线老师认为,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主谓之间必须停顿。从而出现了只要考句子停顿,只要是主谓句,就在主语后面“一刀”的机械的停顿方法。似乎考的不是句子停顿,而是考的划分句子成分,只要知道句子的主语,句子的意思懂与不懂一点也不重要了。某校在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为“吾闻先即制人”划分两处停顿。答案给的是“吾/闻/先即制人”。笔者认为是“吾闻/先/即制人”。遗憾的是,笔者是孤家寡人。最终依然以“吾/闻/先即制人”作为标准答案批阅试卷。其实,这个句子划分一处停顿更为妥当,即“吾闻/先即制人”。毕竟,这两处停顿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停顿。但是其他老师认为如果停顿一处也应该是“吾/闻先即制人”。甚至认为“王曰善”应该停顿为“王/曰善”。真乃贻笑大方!这都是认为主谓之间必须停顿带来的恶果。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但是主语不一定是陈述的中心。在哪停顿,应该根据句子表达意思的需要。

2.“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两个单音节词,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中间要停顿。如:“今/天下三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实,这是一个停顿误区。“今天”或“中间”之间停顿,不是因为连读会误解意思,而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就应该在它们之间停顿。认为“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还会造成错误的朗读。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009年湖南娄底市中考题)。

這是一个典型的错题。为了突出“妻子”是两个词,在“妻子”中间停顿,破坏了整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影响句意的表达。(不信,认真读两遍) 古人读无须停顿,因为古人知道“妻子”是两个词,不会混淆。现代人读才有可能混淆。若要停顿,“子”“邑人”后也要停顿,因为“妻”“子”“邑人”是三个并列的词。所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个句子独独不可以停顿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五、句子停顿方法

1.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意义单位,不同成分间根据表达句子意思的需要,可以停顿;而同一成分是一个意义整体,通常不停顿。

(1)主谓之间停顿。如:

一狼/洞其中

(2)动宾之间停顿。如:

无/丝竹之乱耳

(3)动补之间停顿,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骈死/于槽枥之间

2.特殊句式的停顿

(1)省略句的停顿。省略句,是古代汉语的常见的句式。为了正确表达意思,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如:

其一/犬坐于前

(2)倒装句的停顿。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如:

甚矣/汝之不惠

3.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

①发语词独立原则。句首的有发语词,如“夫”“然”“岂”“宜”“其”“至”

“则”“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朗读时,应作短暂停顿,其后要划开。如:

夫/环而攻之

②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盖”“故”“是故”“则”“是以(以是)”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自号曰醉翁也。

③句首的连词独立原则。

若句首出现表承接、假设、转折以及其它关系等连词,如“遂”“乃”“若”“虽”“而”“然”“且”“然则”等,其后一般要划开。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乃/重修岳阳楼。

④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而或”、“或”等,其后也要停顿。如:

而或/长烟一空。

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⑤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如,“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按句中标志词语停顿。“也”“乎”“之”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5.对古代的地名、名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等要了解,在其后要停顿,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六、现在句读命题,命题者经常要求划分一处朗读停顿

如:某学校初三考试题:

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01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吴将皆欲迎击之。

按照上面的论述,以上两句可以划分两处停顿: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吴将/皆欲/迎击之

要求划分一处停顿,是命题错误还是独具匠心?这需要把句子放到大的语言环境中,即这个句子在文中想表达的意思,不能孤立地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如果一处朗读停顿,更能表达出句子想表达的中心意思,则一处停顿更好。但是前两句要求划分一处停顿所给的答案却是需要商榷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吴将/皆欲迎击之

给出这样的答案,就是笔者论述的“停顿的误区1”中“主谓之间必须停顿”造成的。那么,如果停顿一处,这样的句子到底应该在哪停顿呢?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从朗读可以看出,第二种停顿不仅音节和谐顺畅,而且准确地表达出了句子想表达的意思。范仲淹在前文叙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暗则悲,景明则喜。这都是他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嗟夫”,一声长叹后,引出“古仁人之心”,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对比。因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陈述的中心是“古仁人之心”而不是“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样停顿就自然引出并突出了“古仁人之心”。

综上所述,“句读”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划分朗读停顿,决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法技巧,必须依据文言文语句的意思,特别是,要根据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意思。停顿后能表达正确的意思并且语气顺畅。

高君,刘念,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