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情、理、趣兼备,千百年来,为人们代代传诵。初中生注重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不仅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能陶冶情趣,启迪心智,丰富想象。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呢?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采取最本朴最实效的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策略来教学,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运用在手,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传承给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但要提高学生的诵读积累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积累教学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联系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选择,架起文学桥梁。倡导学生诵读,必先选择适当的文章,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诵读的。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语文教科书每一单元都有古文或古诗,每一册语文课本后面都有10首课后古诗,新课标规定对这些古诗文美文应要求学生诵读并学会欣赏,而必背古诗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成诵。总之,短小精美,声情并茂,这些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就是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2.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好的诵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反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翻开现成的文本能发现有很多文章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要让学生诵读中的火花拥有燃烧的机会,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搭建这座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做到时间充足,准备充分,让他们树立自信,享受诵读背后的精彩。发扬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想读的兴趣。
3.体会作者的情感,尊重个性化理解。叶圣陶曾经说过诵读就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是好的诵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局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思想、意境、感情进行认真准确地理解,深入体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如此才会使诵读事半功倍。如《行路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体会他的追求与幻灭,体悟他浪漫主义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不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这为学生诵读作了求通达悟的前提准备,如此学生在诵读时便容易进入语言环境,产生移情体验,充分体会诗中人物的心情,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4.指导朗读的技巧,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古诗文教学的育读积纱,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朗读中缺陷较多,教师应针对学生普遍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等到缺点加以指导,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直至熟读成诵。
(1)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在响亮的基础上要达到纯熟,达到自然成诵。学生诵读时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朗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能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
(3)学会正确停顿。在诵读文章时,注意一定的停顿,既可以使语义鲜明,又可以调节呼吸。一句话之内,或是句与句之间,还有段与段之间都需要停顿,只不过注意时间长短。在实践中注意这个问题,对初始诵读的学生比较重要。
郗美,教师,现居山东临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