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要凸显一个情字

时间:2024-05-10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共同成长的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需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认同与交流,必然会消除双方心理距离障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迸溅出思维的火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语文教学之气,只有情味盎然的语文教学才会受欢迎,才会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该如何造“情”呢?

一、语言含情,情真意切

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也决定了课堂的气氛与效果。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应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身神融会,相得益彰,而且,语调要有变化、高低起伏。还能灵活驾驭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修辞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拓展想象激发情感。如讲到重点时应该缓和语气声调,力求音调委婉、清晰,当阐述成功时,语气应该庄重严肃、生动,力求铿锵有力;当解剖失败时,语调应该沉稳。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既有高亢激情的鼓励,也有轻声细语的推动;既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般的激情似火;也有低回婉转、莺语燕啾的柔情似水;既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当机立断;也有“三月里的小雨”的温婉细密……那些妙不可言恰到好处的课堂语言,会将知识与情感的甘露洒向学生心间。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曾用这样的语言唤起学生对诗词意象的把握:古诗词如璀璨的珍珠,不仅情感丰富,而且能以诗为画,那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静谧安详;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有“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寒天一色”的高远辽阔……走进古诗词,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芬芳与魅力!通过热情洋溢、抑扬顿挫的语言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了然于心。

二、图画现情,情画丰富

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黑格尔告诉我们,艺术形式是采用一系列“形象”来表达思想的,可以这样说,语文实质上是由文学画面建构而成的艺术世界。很多文学画面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杜甫便是以文作画的高手,《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凄然之景,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情,用极富画面感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国都沦丧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图画蕴情的力作。作者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构图;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因为月落前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叫,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敏感。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的写出了各种感官,那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氛围与羁旅的孤寂清廖的感受,和谐在整幅图画之中。

三、音乐融情,情味悠长

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背景音乐,能更好地渲染气氛,调动情感。记得在学习朱自清《春》一文时,我给课文配上的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当那飘逸澄澈的音符优美的蹦跳,流淌时,骤然把学生带入到了如梦如幻般的春的世界,学生们忍不住激情朗读,完全融入到情境中去了,他们柔美甜腻的嗓音竟深深打动了我;在学习《海燕》一文时,当《命运交响曲》的背景音乐响起,那勇猛的战士——海燕,一下凸现出来了,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学生在强烈的音乐氛围中,自然而然的解读了海燕形象;我最喜欢的一首大气磅礴的词《沁园春·雪》配上了《长征组歌》的音乐,在开阔宏大,充满力量与勇气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深深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的丰功伟绩。的确,艺术是相通的,以音乐来点燃激情,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态势造情,情意盎然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借助一些辅助语言,如微笑、眼神、手势等,来调动学生情感,感染学生。记得学习《最后一课》时,我亲自演绎了韩麦尔先生的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学生一下融入到了小说情节中,教室里十分安静,他们也被“韩麦尔”先生的举动深深感染了。

语文教学中“情”的氛围营造,直接关系到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融洽,也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和探究学习语文的步伐。因此,情味盎然,是一堂成功语文课的重要标志,更是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高金霞,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