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谢同育
写好一篇议论文,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素材的开发,论据的组织显得举足轻重。这里,本人试对历届“感动中国”颁奖辞进行探索,去寻觅组织论据的方法,以兹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一定借鉴。
一、定义概括 定位精准
如“感动中国”人物卓琳的颁奖辞: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这样一个定义,让观众对小平夫人卓琳的身世与经历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才女”“琼英”对她的定义也极为精准。这样的定义就避免了大段陈冗断片的干瘪叙述,胜过千言万语的断章叙事。再如对袁隆平的颁奖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一介农民,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广大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最忌讳的就是对人物的主要信息没有一个精准简略的概括,手拿论据,时不时就堕入了通篇叙事之中。
二、巧妙化用 文生华彩
化用名句,名言,使论据显得富有一定的厚重感,唤起人们的熟知度。如对卧底缉毒工作者明正彬的颁奖辞,“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让人激赏的是这六个“不”字句,“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说法,令人联想到田汉写关汉卿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碗豆”,这是个硬汉形象;“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则是一个智者的形象。再如牛玉儒的颁奖辞:名叫牛玉儒,人像孺子牛,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之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风雨人生,利弊得失,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此辞中“孺子牛”暗含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与后面直接引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相映成趣,生动鲜明。
三、善用排比 颇具气势
议论语段采用了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语言的气势增强,这也是对语言平淡无味的最好克制。如郑培民的颁奖辞: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以排比的方式展现论据,层层递进,排山倒海,使论证材料极其简洁、概括,富于层次,也注重了事例的典型性,在气势上一气呵成,且奔放强烈,有更强的说服力。
四、还原场景 挖掘论据
许多学生手中有原料,论据所提供的事例十分详细。但一味的干巴的重述会使事例失去它应有的效力,所以学生应注重对论据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物心理的挖掘与重现,以期碰撞读者心扉,带来强大震撼。
如王锋的颁奖辞: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无畏。
在这则颁奖辞中,作者站在受奖者的角度,还原了他的生活背景,心理环境,仿若主人公活生生站在受众面前倾诉。
五、巧妙设问 自答有力
如费俊龙、聂海胜的颁奖辞: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回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航天的黄金一代。
这样的设问,其实无需答案,因为答案早在人们心中。连续两次发问,得出的答案早已嵌入问中,但有力的自答就将人物先进性提示展现,使文句铿锵有力。
六、譬喻形象 启思深远
不可忽视的是修辞的力量,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对于改变语言结构与提升表達效果,功不可没。如给李春燕的定位“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这一形象比喻就揭示了她对山村人民的一片赤诚之情,她是如何放弃大山外的诱惑,不为所动,一腔热血洒向乡村医疗事业,像柔和清辉照射着乡民,两个比喻,一目了然。
梁益健: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这些朴实的比喻,用最简明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内涵。
七、注重对仗 语言典雅
议论语言,用对仗可以增加几分典雅之美。
如任长霞:扫恶打黑,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短短几句,开合自如,极具对仗,前后对比鲜明,读来极有气势,使语言具有典雅之美。桂希恩: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用反义相对的方式,揭示了他精神世界里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面对素材,很多同学是背、记、抄,这是积累的劲头,值得注意的是,光有积累,而无开发与运用,积累亦可变“鸡肋”。写作议论文,素材是为论据服务的,巧引妙用,用好方法,开发素材,组好论据,学生才会得心应手,原料才不致搁置,才思方才不会枯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