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10

孙小华

作文是决定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令人遗憾的是仍有学生觉得缺少写作素材,无从下笔。他们每逢写作课总是抓耳挠腮,一边写一边数字数,作文变为“榨文”。

是他们没有生活、缺少素材吗?仔细分析下来,其实还是缺少发现,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和艺术地表现生活的形式。要走出写作困境,必须先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

一、细心观察——积累素材的第一步

学校组织学生去剧院看戏,回来的途中,我们偶然看到城管人员清理整顿街道,不让小贩在路边摆摊。看到同样的场景,有的同学感觉到的只是热闹,有的同学却想得很多。回校后我请学生们把他们在街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周记。他们中有的人就不知该写些什么,只能笼统地写当时人多,场面有点乱,至于如何乱,当时的人都是怎样的精神状态,他们不能作具体的描绘。有的同学则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场景特点,还通过写当事人的表情、动作来揣测其当时的心理。那些文章写不出、写不长的同学跟那些把场面写得生动的同学比起来就差在了缺乏细心的观察上。

其实,我们的学生应该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的感官去观察、感知某个事物,通过感知器官的协调运作积累丰富生动的生活素材。这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我们对那个事物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用最恰当的词汇准确地去描写它。

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是一篇经典,是我们语文老师精讲细析的美文。文中抓住了春天的特点,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语言准确、生动,引人入胜。他笔下的春天为什么这么美呢?这些都来自于他的切身体验。他充分调动了他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春天。正因为有切身体验,才能准确地描摹出春天的景象。

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我们应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丰富我们的语言打基础。

二、用心思考——积累素材的必由之路

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将这些感悟诉诸文字便是富有个性的文章。面对自然景物,有人只能做照相机,把有关景物照原样描述出来,有人却会产生想象和联想,使景物变得灵动、富有情趣。

譬如文言短文《幼时记趣》。这篇文章写的是清代作家沈复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其文语言简朴而生动,其中所叙之趣事确实充满童趣。为什么他能获得那样的趣味?我们在研读文章时都能总结出来:主要是因为作者眼力好而又特爱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创作素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太多值得留意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感悟,我们会有丰富的感情需要表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我们会有自己的哲思向他人传达。这样,我们的文章不会空洞无物,它将变得富有魅力。

三、勤于整理——积累素材的必要手段

文坛前辈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品读美文,学习其文中的妙词佳句,是历来为大家所提倡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进行语言积累的方法。有的同学是读书读得少,而有的同学虽然读得多,却不留心积累,读文章只是浏览其内容,对于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哪些句子写得精妙未曾细想,所以最终收获不大。因此我们应多读好书,并且对好文章细细品味。在品味的基础上积累词汇,使我们的词汇库中能有足够的词语满足我们的写作。

赏析美文佳篇后积累的一些好的词句应做到学以致用。曾读过一篇文章《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中一段话:“语文在哪里?在人间的真情里。是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是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暖人话语……语文是人世间的真情見证,是对一切美好情感最好诠释。”在这一段话中,诗句的运用恰到好处。

除了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从群众语言中吸收好的词语,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

其实,写作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写作并不患无材料,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烦心事。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我们就会善于写作,乐于写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