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时间:2024-05-10

课堂导语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导语的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他不仅要教师能够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而且要求老师具备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所以导语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依据以下的原则:

1.新奇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段新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跟着老师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只有新奇的导语才会让学生感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2.规范性原则

导语设计追求新奇并不是天马行空,无所约束,它必须要讲规范性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导语设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传授知识,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教材服务,教师切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脱离文本,讲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

3.知识性原则

教师的导语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在设计时不能忽略了导语的知识性。只有让导语和教学的新知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的内容,明确课本的学习目标,这样,也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的教学任务中来。

4.精炼性原则

导语从整个课堂的结构时间上看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几分钟,要在这个不长的时间内抓住学生,把握课堂,教师的语言就必须非常的精炼,简明扼要。

5.优美性原则

优秀的导语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所谓优美就是教师在进行导语设计时力求达到美感性,优美、生动、富于诗情画意的语言才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天地里尽情体会语文的魅力。

在明确了导语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后,我们该怎样来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这是我们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并非千篇一律,正如孟子所说:“教也多术也。”每个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同一篇课不同的教者在导语设计上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选哪一种设计方法,既由教学内容决定,也和文章的体裁及教者自身的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具体教学实例来说明自己常用的一些导入方法。

1.解题法

这种方法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切正题。

例:《都市精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自读课文《都市精灵》(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课题两遍,揣摩一下,这个题目中的“精灵”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齐读两遍,学生举手)“精灵”指的是神仙精怪。

师:很好。“精灵”原意指的是神仙精怪,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精灵”指的是各种可爱的小动物。

师:不错。这里就是写的都市里的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舒乙在文中给我们写了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2.温故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对学过的内容加以温习,以旧启新,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诗句以后顺势引入新课,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又能让学生增加信心,去学习新知。

3.引用法

所谓引用法即引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利用其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例如山东省教学能手魏凤传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4.介绍作者,背景法

例如《故乡》的导语:

本篇文章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后编入小说集《呐喊》。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后我国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背景不了解,对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知晓,因此在授课之前介绍作者的详细资料和文章的背景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和背景的介绍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材料,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

季茂霞,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