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朗诵中的语气包括朗诵的抑扬(语势和语调)、顿挫(停顿和连贯)、轻重(轻音和重音)、缓急(语速和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并由这些因素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语气运用得好,可以让朗诵敷上相宜的色彩,跳跃灵动的旋律,传达丰富的内涵。
一、朗诵语气的变化
朗诵的语气应随着朗诵材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朗诵不同的语言材料要有语气的变化,这自然不必多说,就是朗诵同样的语言材料,也要注意语气的差异。
1、同样一句话在朗诵材料中不同的地方出现,语气往往不同。比如杨牧的长诗《我是青年》,每一节的首句都是同样的一句话:“我是青年”,朗诵时须运用不同的语气加以处理:开篇一句“我是青年”,应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说出来;第二节的“我是青年”,要带着一种麻木的傻笑说出来;第三节的“我是青年”,用的是自嘲的语气;最后一节的“我是青年”,则用肯定的语气诵出,严肃地正视“青年”这一称号。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语气,就会克服呆板的直陈,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再比如李白的诗《行路难》有这样的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其中的两个“行路难”在朗诵的语气上就不能相同:第一个“行路难”是喊出来的,而第二个“行路难”则是叹出来的。这一“喊”一“叹”,不仅是为了外在表现上摇曳生姿,更为了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
2、同样一句话由作品中不同形象的口中说出,朗诵的语气往往也不一样。例如童话《捞月亮》,当看到井里有个“月亮”时,小猴、大猴、老猴、群猴各有一句近乎相同的话:“糟了,糟了,月亮掉在井里了!”但在处理时,须用不同的语气将它们区分开来:小猴的语气可高而尖,语速急促;大猴的语气可用接近朗诵者自然的声音,语速可稍慢些;老猴的语气可低而沉,语速较慢,甚至可以夹些气音或加上近乎上气不接下气的停顿来处理;众猴的语气可虚而放,每句结尾稍稍拉长,这样处理,形象感就强了。不管怎样处理,都要念出焦急、担心的语气来。
二、朗诵语气的色彩
语气是有感情色彩的,它能表达朗诵者的情感和态度。语气的色彩如果读不出来或把握不准,就不能传达作品的真实情感。有关语气的色彩,要清楚以下几点:
1、语气的色彩是有轻重之别的。语气色彩的轻重,是指一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浓度以及它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比如,高尔基《海燕》中的一句话:
这个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震怒的雷声已经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这里第二个“遮不住”语气的分量要远远重于第一个,以表示更加确信无疑。再比如《白杨礼赞》的开篇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又写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两相比照,我们不难感到,在朗诵时后者要比前者语气的分量重得多。因为前一句从文章的组织上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只是让人感知作者的观点而已;后一句是在层层的感情铺垫基础上,自然的、却又是由衷生发的赞美之情,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
2、语气的色彩又是丰富的。在朗诵中往往不是某种色彩孤立存在的,经常是几种色彩交错组合,相伴而生的。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开头的两句话: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前一句要表现出一定的气势,可略带蔑视,稍慢稍低;后一句要表现出海燕的勇敢、无畏的神态,应带有赞扬的色彩,稍快稍高。再如寓言《猴王吃西瓜》里,猴王说:“好,今天咱们都吃西瓜皮儿,就让小毛猴一个吃瓤子!”这句话的前半句说吃西瓜皮时,要把它想象成吃非常美味的食品那样,语调要显得高兴、热烈,而后半句说让小毛猴子吃瓤子时,语气越认真、越带惩罚的口吻,喜剧效果便越强烈,讽刺意味也就越浓。
3、语气的色彩并非朗诵者随心所欲涂抹的。语气的色彩是语句内在的具体的思想感情积极运动的显露。比如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沉吟”地说出“无锡是个好地方”,侍萍也接了句:“哦,好地方。”他们所说的话内容是一致的,但语气却大不同,不应马马乎乎地读过去,而要好好品味其深刻的内涵:周朴园认为无锡是他发迹的地方,又是“多少留下些美好的记忆”的地方,所以应是以赞美的口吻说出。朗诵时,音调可以提高些,速度适中。而侍萍是在无锡被周朴园侮辱、抛弃的,周朴园讲到无锡,正触痛侍萍记忆中的伤疤,她是以惨痛的心情说出:“哦,好地方”,语调应该低沉缓慢。只有这么读,才能体现出戏剧家曹禺独到的匠心。 “文似观山不喜平”,朗诵和为文的道理一样,也不能平板,而要同中见异,把那些看似平淡的,甚至雷同的、累赘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气朗诵出来,这样才可以点石成金,把作品风起云涌的万千气象呈现出来。
郭玉斌,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绥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