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师,为什么这方法失灵了?

时间:2024-05-10

陈崇荣

做真题、研真题是老师、学生们的热门话题,笔者也布置了一些真题给学生做并对其进行讲解,在讲评2018年全国卷I文科第21题时引发了紧张而又惊喜的一幕.

题目(2018年全国卷I文科第21题)巳知函数f(x)=aex-lnx-1.

(1)设x=2是f(x)的极值点,求a的值,并求f(x)的单调区间;

(2)证明:当a≥1/e时,f(x)≥0.

一、课堂实录

针对第二问,多数学生表示简单但不会做.一起来看下同学们思维受困的原因.

师:我们来看下标准答案:

生1:老师,题目要求要证明

这是解决恒成立问题的通性通法啊。老师,为什么该方法是领了呢?

我的解题过程如下:

师:这位同学把问题转化为了我们熟悉的恒成立问题,而且也通过“设而不求”的方法求出了函数的最小值

,很好.那么大家想想如何证明函数的最小值会大于0呢?

生2:根据

,即x0=1时等号成立。从而不等式得证。

师:回答得很好.

生3:老师,我也是转化为恒成立问题,但不是去求f(x)的最小值,而是分离了参数a,也是解不出来,为什么呢?我是这样解答的:

此时武大求出g(x)的最大值。

生4:我觉得可以考虑再次求导。

,所以命题得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思考方向及解决办法都非常好,其实就是利用了解决恒成立问题的通性通法一最值法和参数分离法.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刚刚在你们思考的同时也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

二、解題反思

每次试卷讲评后,部分学生都懊恼:那么简单的方法考试的时候为什么就想不到呢?自然想法无法通达,通性通法难以奏效.原因在于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平时训练采用“题型+技巧”的题海战术,却没有跳出题海,不能理清问题的逻辑,更谈不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了,以至于解题时被命题人牵着鼻子走,撞到南墙不回头.

分别记上述四种方法为法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一是官方给出的答案,第一步就应用了放缩法,把问题转化为证明g(x)=∈-lnx-1≥0.法二转化为恒成立问题一求最值的通性通法,零点不可求,但采取迂回战术,采用“设而不求”,利用零点满足的关系(ae'=H)化简最小值,从而利用不

等式证明出其大于0.法三转化为恒成立问题一分离参数一求最值的通性通法,本质是反复利用导数的符号与原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法四是应用了课本不等式e*≥x+1,要求同学们对该不等式熟悉,且会灵活变形、赋值、配凑等技巧,要求较高.

三、学好数学四步走

第一步是弄“懂”。“懂”是指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产生、背景一清二楚,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要理解和掌握.

第二步是弄“会”“懂”了不一定“会”,懂和会是不一样的层次.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上课听懂了,但作业、考试还是不会做.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种:-种是很多学生都是假懂,似懂非懂;另外一种是从懂到会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要经历“套用”一“变用”一“活用”三个阶段“套用”,指直接套用公式、法则、解题方法;“变用”指能灵活使用公式、法则的变型,包括正用、逆用、变形用;“活用”是在陌生情景也能创造条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模型情景,从而套用公式、法则或是解题方法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这才叫“会”。

第三步是做“对”.“会”了,不一定“对”,即“会”而不“对”因为有时自己感觉“会”做了,其实是“雾里看花”,假“会”,数据改一改,条件变一变立马就不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做到“会”,就要在“宗”字上下功夫.变式训练、组题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沉入水底”,认“宗”悟“宗”,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

第四步是“快”。“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对”了,不一定“快”熟能生巧,熟则快捷.要做到“见题生法,见招拆招”,一是要全面掌握各个模块知识点,二是要熟悉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敏捷、严谨的思维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