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笔记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时间:2024-05-10

刘炜

高中数学知识模块众多,难度颇大,交叉甚广,特别是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知识结构的完善对同学们的学习是极具挑战的。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益,提升学业成绩呢?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从而课堂笔记的质量成为影响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那如何“记笔记”呢?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教导儿子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其实笔记虽然在课堂,但是功夫定然在课外,由此笔者来谈谈记数学笔记的方法。

一、“学什么”可以提高笔记的效益

笔者对两个班级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93份,其中2名同学不记笔记。在记笔记的91名同学中,25名同学表示听课对笔记没有影响,而49名同学表示有些影响,17名同学表示影响很大。由此,有72%的同学认为听课与笔记这两方面难以兼得。笔者同时调查了听课与笔记的关系,形成了2×2列联表(如下表),计算得x2=4.466,查表可知有97.5%把握判断预习会对听课记笔记有影响。

在高三复习阶段,我们有比较系统的复习资料,因此同学们可以了解老师课上复习的主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提出问题疑惑,从而跟上课堂节奏,弥补知识漏洞。

二、“记什么”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益

笔者调查了同学们笔记记录内容的现状,得到如下表格(做笔记的共91人):

从比例的情况来看,多数同学还处于记笔记的初级阶段,即记录教师陈述性的内容,如例题、方法、思想等;而少数同学在通往记笔记的高级阶段,即记录自己生成性的内容,如疑点、灵感、反思等。对于陈述性的内容来说,很多参考书上都存在,其实可以借助现有的复习资料加以解决;但是生成性的内容只有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这是在其他场合和资料无法获得的,属于宝贵的资源。因此,在课堂上,要有选择,多记录思维脉络,节约课堂时间,处理好“看、听、想、记”的关系。

其一,从形式上看,“涂鸦”能够节约时间。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为了把笔记记得漂亮,要考虑每一行,每一字,甚至考虑用什么颜色的字,写什么形式的字,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侵占了课堂数学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从而阻碍学习的条理与思维。由此来看,可以用缩略词语记录知识要点、可以用代号代码记录资料内容、可以用图形表格记录思维路径,等等。这样,我们可以比较高效地记录下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便于课后的回顾、整理和反思。

其二,从内容上看,“灵光”能够拓展思维。在课堂上,面对同一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许跟老师同学一致,但也有很多时候不一致。这种思想的“火花”,其实就是我们在思维成长过程中的“灵光”,或许有用,或许无用,但是灵感转瞬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有可能永不会再来。在“涂鸦”的旁边专门辟出一块区域记录这些灵感,例如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和自我理解,对于问题的切入条件和解决方案,对于过程的规范要求和计算技术,对于解题的反思回顾和方法总结等。特别地,我们在出现思维困惑的时候,也记录下来,从而既能跟上课堂的进度,也能不丢思维的盲点,有利于同学们自我思维的生长与形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三、“想什么”可以增强学习的效益

所谓的“课堂笔记”,其实更应该称为“思维笔记”,因为笔记是为了记录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思维,从而能够灵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要进行二次整理,这是对课堂思维过程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梳理。从笔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4人坦诚从不整理笔记,那么课堂就变成了凝固的,而不是延伸的,这样课堂的价值就没有得到更有价值的延伸。

国外流行一句英语:“I hear,I forget;I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其源自于荀子的一段名言,其意在于告诉我们上课“听了,看了”都是枉然,但是如果我们“想了,做了”就是成就。二次整理,可以让笔记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完善性;也能够透过反思,让经验升华,从而理论化和思想化,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获得解题的技术与能力。

事实上,方法与努力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做数学笔记就是学好数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技术、总结方法、提炼思维,从而形成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比数学本身更为受益终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