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高质量的议论文通常以说理的深度见长。要做到深度说理,则应增强三大意识:不浮于表象,追根溯源的意识;不止于片面,多维分析的意识;不流于偏激,理性表达的意识。
一、不浮于表象,增强追根溯源的意识
本则作文材料呈现了一个社会热点:“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作文时必须以此现象作为议论说理的起点,但要想深度说理,则不可浮于表象,必须增强追根溯源的意识,追问这一热点背后的心理根源,甚至社会根源。
比如支持“点赞派”,我们还需要分析出点赞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出于欣赏、赞同与鼓励;点赞好比竖大拇指一样在表达赞许,亦像握手和鼓掌一样在传递温暖,是以一种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社会共识,表明价值观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点赞也是一次网络空间里简单而愉快的相逢,是一次超越时空的抱团取暖;不约而同点赞,则意味着心有戚戚的认可,更意味着携手同心的默契;点赞的流行,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在不断积聚。
比如反对“点赞派”,在漫天飞舞的点赞图标中,海量点赞本质上已固化为一种习惯性动作,“点赞”功能退化成了“已读”功能;点赞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赞许,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面上的认可,或是礼节上的表态,甚至是源于盲目的从众心态;泡沫化的点赞已将点赞沦为了一种廉价的社交工具,沦为了巩固世俗人情的工具,沦为了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二、不止于片面,增强多维分析的意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正有深度的言说一定得以全面地分析判断为前提,无论是支持“点赞派”,还是反对“点赞派”,都需要多维度地分析出其中的价值或者危害。
比如支持“点赞派”,可从社交媒体平台角度分析,其价值在于提供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以便捷形象的图标表达一种关注与认可。从点赞者的角度,可以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有利于拓展社交的空间。从被赞者的角度,点赞契合了人性渴求获得关注、认同、赞美、归属的需要,让人在被赞美、被鼓励中获得不断前行奋进的力量。亦可从社会舆论氛围的角度谈,在网络负面信息泛滥的当下,点赞无异于一股清新的暖流,有利于同频共振,有利于齐心协力,有利于营造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进而消解社会戾气,让语言暴力少一点,让善意传递多一点。
比如反对“点赞派”,可从社交媒体平台强化“点赞”功能的角度分析,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须知每一种情绪都有被表达的权利,不该被设阻,正常的人应有喜怒哀乐惧各种情绪,漠视负面情绪无异于掩耳盗铃,是一种于事无补的鸵鸟心态,甚至让交往沦为虚情假意的点赞之交。从点赞者的角度,点赞功能简化了交流的信息,降低了表达的难度,缺少了情感表达的具体性,也失去了深入交流的可能,長期止步于点赞交流,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会造成判断上的麻木,甚至导致思维的钝化,表达能力的弱化,乃至在长期的附和中沦为失语者,在长时间单一的虚假表达中迷失于自我的世界。从被赞者的角度,一直沉溺于点赞泡沫中,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导致盲目乐观,自得自足,不利于自身的修正与提升。亦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点赞不能成为社会丑恶的遮羞布,当社会声音趋同,另一种戾气就会潜滋暗长,会在以讹传讹中误导大众,只有多种声音交汇,才能拓宽眼界,只有多种情绪碰撞,才能激发更丰富的思想。
三、不流于偏激,增强理性表达的意识
一个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可以批判,也需要有敢于批判的勇气,但应注意语言的分寸和表达的客观,不能流于情绪宣泄的偏激、愤青式的偏执。应增强理性表达的意识,即使面对批驳的对象,也应做到尊重材料,尊重事实,尊重常识和公理。
首先应尊重材料,抓准核心矛盾点,即社交媒体平台强化点赞功能,你是支持“点赞派”,还是反对“点赞派”?有考生则罔顾材料,在作文中痛斥“网络交流”的弊端,力挺“面对面交流”的好处。还有考生反对“点赞派”,并以“表达真实感受,拒绝点赞交流”作为标题,使表达流于偏激,若将“拒绝点赞交流”改为“拒绝盲目点赞”则会理性很多。
在议论说理时,若能增强理性表达的意识,则能大大提升作文的思维含量,比如一篇《不必将“点赞”视为恶魔》的作文片段:
“点赞”确实很难揭示真相,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谈“赞”色变,将其视为导致我们“迷失自我”的恶魔。“点赞”本身只是一种“到此一游”式的招呼,或者说是一种人气热度的标志,极少有网友通过点赞数来判断事件的真假。而且在社交平台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朋友的嘘寒问暖和调侃打趣,需要的是快乐时能陪你笑,悲伤时能给你安慰的社交人情,很多时候,我们赞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人,我们传递的不是一个“判断”,而是一份“人情”,过多的真实与理性反而会降低朋友圈的温度。我们固然需要“理性”来追寻真相,但也应对这份社交圈中的“感性”予以理解与包容。“点赞”凝聚的是“热度”和“人情”,这恰恰很好地完成了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职能,我们大可不必对其求全责备,在其身上捆绑过多的附属品。
文段不是盲目偏激地打情感牌,不是人云亦云、罔顾其弊端地一味鼓吹“点赞”如何传递了温暖和正能量,而是先适度地承认点赞的不足,然后再充分论证“点赞”凝聚的“热度”和“人情”即很好地完成了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职能,并辩证地分析出我们固然需要“理性”来追寻真相,但也应对这份社交圈中的“感性”予以理解和包容。正是因为文段表达的客观与理性,才让说理的深度得以充分地彰显。
下水作文
理性点赞,真实发声
朱华华
村上春树曾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树林,迷失的人在其中迷失,重逢的人会再次相逢。”如今的社交媒体平台就像是这样的一片树林,重逢的人在一致的点赞声中再次相逢,亦在一致的点赞声中迷失了自我。而唯有理性地点赞、真实地发声,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深入交流,找回自我,进而提升自我。
当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充溢着正能量满满的“点赞”之声时,于被赞者而言,也许能在被点赞中得到鼓励,但是,倘若只有赞赏,人往往容易自得自足,丧失前进的方向与动力,这既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不利于自己的提升,也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当溢美之词源源不断地涌向齐王的时候,则“王之蔽甚矣”。由此观之,在一片虚幻而廉价的点赞泡沫中,被赞者常常被蒙蔽得很深很深却毫不自知。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如是说。于被评论者,不拒绝异见,甚至乐于悦纳异己,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魄。
于点赞者而言,设计点赞功能并将其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这似乎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或许能方便我们拓展社交空间,抑或能有利于我们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不过,这种点赞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面;或是源于盲目的从众心态。这是一种几乎纯粹依赖于面子、手指、键盘进行的点赞。这种点赞与头脑、观念、见地无关,与客观地分析、理性地判断无关。这样的思维与行为貌似于己无损,但是长此以往,当我们习惯于不假思索地齐声喝彩,甚至依赖于复制粘贴式的点赞,当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我们个人的思维方式只会越来越固化,个人的思考能力也必将越来越钝化,个人的表达意识更是会越来越弱化。等到我们真实的情绪无从表达,进而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个性的声音,内心的世界被逐渐尘封,真实的自我也在逐渐遁去,我们还敢说,盲目点赞于己无损吗?
龍应台曾掷地有声地呐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于评论者而言,看见不对敢于直言不讳,拥有异见勇于针锋相对,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坦荡与真诚。
推而广之,对于整个社交媒体平台来说,只有一味的点赞声,只有盲目的叫好声,这既不利于真实的表达,更不利于深入的交流。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假的和谐中,每个人都当起了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在漫天的点赞中自我陶醉,在同声的叫好中相互麻痹,于个人的能力毫无增益,于事情的改善毫无裨益,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问题不会自行解决,甚至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疗治,小疾就有可能演变成痼疾,痼疾则有可能病变成毒瘤。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多元互动才有利于我们营造一个真实的、理性的、日趋成熟的交流平台。该点赞的时候,不吝赞词;该质疑的时候,理性地亮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就像是木桶里的鲶鱼,它也许搅扰了沙丁鱼的生存环境,但它更激活了沙丁鱼的求生能力。若没有魏徵的进谏,何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若没有邹忌的巧谏,何来齐国的“战胜于朝廷”?所以我们不仅需要点赞声,我们更需要鲁迅投枪匕首般的呐喊之声,需要梁漱溟的倔强之声,需要方舟子学术打假的怒斥之声,需要柴静揭示雾霾的肺腑之声……这些理性而真实的声音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的正能量。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唯有理性点赞、真实发声,才能迎来良性互动的社交平台,也才能迎来社会清明,乾坤朗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