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被退群”作文讲评

时间:2024-05-10

姜有荣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时评”类文题具有对象多、态度多、取向多、看法多的特点。我们只有展开多维思辨,综合考量,才能透彻而精准地审清题意。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他保护孩子,防止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出发点是好的,但向李先生提出“不要再開跑车接送孩子了”的要求就不太合理,因为其家庭的实际情况是,日常开的就是法拉利跑车。老师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接受来自其他方面的任何反对意见,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未免太专制了。

从李先生的角度来看,他在开什么车接送孩子的问题上,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常态接送——既不藏富,也不炫富;二是高调接送——不仅露富,而且炫富;三是低调接送——既不露富,更不炫富。李先生选择常态接送是他个人的合法权利,无可厚非。他在接送孩子时,只要不“高调”,我们就不应横加指责。至于是否“低调”,他有个人选择的权利,我们不应对其实施道德绑架。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攀比心理的产生既有外因,更有内因。老师在家长群向李先生提出的建议,只是看到了外因中的物质诱惑方面,而没有看到人为影响方面。其实,家长在日常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攀比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深。而从更深层次来看,上述两点只是“标”,孩子的内心才是“本”,老师只有通过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他们才能强大自己的内心,筑牢精神的藩篱,从而抵御外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滋扰。

[作文示例]

腐臭的“成功学”

刘雨晖

“现在的成功学,早已丧失了20世纪80年代的简单和纯朴,而发出世俗的恶臭。”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如是说。

诚哉!从家长开法拉利接送孩子,便遭到以老师为首的众人的排挤这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所谓的“成功学”在人们心底带来的可怕影响。这位老师不在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竟将罪责推到家长的车上,实在让人无语!孩子的攀比心理岂是看不到他人家里的豪车便可消除的?难道不应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这样的行为,如同在攀比心理上盖上一层遮羞布,任其在暗处滋长。这种掩耳盗铃的荒唐行为真是可笑之至!

我们暂且不看这位老师自欺欺人的做法,究其根本原因,实是现代社会的所谓的“成功学”在作祟。

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名车、豪宅,年入百万,那么我们便犯了不成功罪。在现代社会,早已衣食无忧的人们,受到这种成功学抑或老师口中所谓的攀比心理的挟持,因自己的收入不如邻居而悲叹不已,他们被成功的欲望迷住了双眼,以为赚钱便是生活的意义。往好处想,这位老师也想让孩子免受这种思想的污染,只是方式不当而已。

如此腐臭的“成功学”,实是源于国人精神的缺失。人们通过狂热的攀比,企图将精神上的痛苦转嫁。

这个事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教育的流弊。要想根除这种盲目攀比的心理,从教者应注重对孩子精神的培育,对孩子错误价值观的矫正。成功定不能与财产画等号。丰衣足食的人们本该脱离了物质上的困扰,却成了只会追求物质的贪婪的奴隶。倘若人们有自己的一片精神乐土,在其中享受生活,又怎会把收入的差异放在心上。《圣经》中有言:“人活着不是靠食物,而是上帝所说的每一句话。”此中的上帝便为精神力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也强调了信仰高于物质的真理。

媒体像一个放大镜,将人们内心中的嫉妒、偏狭,在大众面前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这次的“跑车风波”不仅揭露了教育方式的偏颇,也充分反映了“伪成功学”泛滥的可悲。

国人,特别是新生一代,应厘清何为成功,并在精神上自我沉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切不可被“伪成功学”左右,而做出荒唐之事!

[评析]

本文的亮色在于深刻。攀比心理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的“伪成功学”,而“伪成功学”的根源又在于国人精神的缺失。作者能从社会思潮和国民精神的层面对攀比心理展开思辨,寻根究底,并开出教育疗救之方,可谓目光犀利,一针见血,颇有鲁迅杂文之风。

从“法拉利”说开去

陈俊霖

有谁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因一件生活日用品而成众矢之的呢?

杭州李先生开豪车送孩子上学。老师教育他说,不要这样做,会引起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对此,李先生是一脸的无辜,不过是自己辛苦买来的车,又何罪之有?

初读这则新闻,我不禁莞尔,这是否真的会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呢?

曾闻一人戏谑:人生不过前脚油门,后脚刹车,如是往复而已。诚然,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耗品,其价格少则几万,多则百万乃至千万,可是究其本质,不过代步工具而已。在李先生的眼里,自己辛苦得来的汽车也只是适应他的家庭所需的用具,并非炫富攀比的表壳。可正是这一举动,竟然使老师与其他家长认为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然而,在老师向李先生建议时,孩子的教育果真成了一大“问题”,并有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苏格拉底曾说:“人需要得越少,越接近神,他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诚哉斯言!外物于我不过是生命的附属品,然而如今,这番话于老师等人来说早已变味。乍看来,老师所言不无道理,开不必要的豪车不正是对苏格拉底之言的反叛,并会引发孩子的攀比吗?可这只是盖在匮乏苍白的教育之上的一块褴楼彩衣罢了。

孩子的教育在于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不能只浮于表面,也不能只要求他人趋同,而应告诉他们外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与其艳羡豪车,不如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条件。同是面对法拉利,看待的态度可有千万种,而此处的老师与其他家长却选择了下下策。

托马斯·摩尔曾在《心灵书》中说道:“现世存在的问题便是,训斥太多,教育太少。”而我想说,教育之所以太少便是妥协太多。众所周知,孩子认识这世界,极大地依赖于对世界的差异的认知与识别。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无论是金钱还是权力、地位,无一是一模一样的,而老师与家长的职责便在于引导孩子对此进行正确的判断,并构建起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消灭”了一辆“法拉利”,还会有千万辆“法拉利”,你又如何使它们一一为你妥协?

透过这辆“法拉利”,窥见的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甚至是多数人教育认知的漏洞。

因此,在教育之中,接受差异便为第一步。

[评析]

本文的亮色在于辛辣。“‘消灭了一辆‘法拉利,还会有千万辆‘法拉利,你又如何使它们一一为你妥协?”这一问掀掉了盖在匮乏苍白的教育之上的褴褛彩衣,暴露出了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多数人教育认知的漏洞。在此基础上,文章指明了教育的出路一引导孩子对“差异”进行正确的判断,并构建起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作者能“说开去”,皆因其烛照之人骨,思辨之通透。

我心自有云白山清

颜磊

洪应明曾在《菜根谭》中有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边云卷云舒。”

此言得之。

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丰富、外界纷繁杂乱的当今社会,摆正心态,宠辱不惊,才是我们真正能做的。

近日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家长群危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李先生因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竟被老师认为是炫富,会引起同学的攀比心理。最终,事件以李先生反驳却被踢出群结束,令人唏嘘。

其实,在我看来,这件事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李先生根本没有想炫富,讓孩子们攀比,只是被那些心生羡慕甚至妒忌的人拿来大做文章。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你控制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虚荣心,自然是“攀比者见攀”了。

因此,我们更需摆正心态,宠辱不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相信,我心自有云白山清。

何谓摆正心态,宠辱不惊?我想范仲淹就给过我们很好的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而改变自己,不因为自己的遭遇影响自己,这大概就是范公处事的准则吧。

宠辱不惊,不爱攀比浮名者,如季羡林老先生。他曾辞谢文学界颁给他的三顶桂冠——“国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他在《牛棚杂忆》中写道:“三顶桂冠一摘,洗去满身浮华的泡沫,还我一个自由身,快哉。”可见,季老先生对浮名的摒弃。“文革”期间,他遭受其他“左派”文人的打压,却不受其干扰,依然笔耕不辍。四百多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就是那时候翻译完的。曾见一本书对他的评词是:“宠辱不惊,最难时也不丢掉本心。”

如何做到宠辱不惊,保持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适,观天边云卷云舒的淡然?我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心态,只有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可能臻至“破心中贼”的境界。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从不汲汲于名利,他们两个朴实真诚的老人,用一生的做派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恬淡,真正的宠辱不惊。

坚守心中的一汪清泉吧,任凭别处山再高,水再远,我心自有云白山清。

任凭外界繁华喧扰,我自以淡然处之,宠辱不惊。

[评析]

本文的亮色在于机智。作者以“山中贼”和“心中贼”分别喻指产生攀比心理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精当而形象。在摆出这个绝妙的设喻之后,文章自然地生发出思辨的路径: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破心中贼→摆正心态→宠辱不惊。做一棋眼,满盘皆活,堪称机智。

一扇窗子,一面镜子

徐涵

忽然记起苏轼评陶潜的一句话:“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耻;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言语中对陶潜淡然功名,不喜不忧的心境充满敬佩之意。

诚然,我们打小受到的教育便是不要攀比,更在接受了诸多先圣先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熏陶之后生出了有钱近乎罪恶的心理。但是,有钱又有何罪?

近年来,群众当街怒砸豪车的事件并不鲜见,人们似乎已经在心理上接受了“富人都是有罪的”的偏见。纵然在报端经常看到一些纨绔子弟所做的伤风败俗之事,但我们的态度未免过激了一些。莫不是心底深埋的仇富心理在作祟?开法拉利送孩子上学看似高调,细究之下实是无咎。面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我们何以如此仇视?难道李先生再买一辆普通汽车送孩子上学就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炫富吗?为何家长们的心理如此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够衣食无忧,有车有房;可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别人此时显露的些许“铜臭之气”,避之不及,生怕自己的孩子生出攀比之心。这未免有些可笑。

林语堂说:“面对别人时,我们需要一扇窗子;面对自己时,我们需要一面镜子。”善哉斯言!当我们面对别人露出的财富时,我们能否打开心中的窗子,正确地去对待他们的做法。在面对自己过激的态度时,我们能否低头看看手中的镜子,问问自己是不是有失公允。

有钱没什么不好。有了钱,我们可以去做许多自己想做的要事,这或许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自古有之,王小波也说:“我是个俗人,我喜欢钱,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

诚如斯言,有钱没什么不好。对待有钱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公允的态度,就事论事,莫让仇富心理作祟。

对待金钱,亦如对待功名,我们不必去攀比,也不必为有钱而苦恼。一如豁达的苏轼,得用便用,不得用便徜徉于天地之间。不必害怕纸制的人民币让你沾上了铜臭气息。又如某位作家所说:“此物便如内衣,不必说你没有,也不必逢人便说你有。”还应以平常心视之。

一扇窗子,一面镜子。公允待人,朗照己心。

[评析]

本文的亮色在于“至简”。仇富心理会使“心窗”蒙尘,故而看富人都是有罪的;亦会使“心镜”蒙尘,故而照不出自己的羡慕嫉妒恨。仇富心理说白了就是一种“自己心里有灰,看富人身上都有灰”的心理。只有擦净了“心窗”之尘,才能公允待人;只有擦净了“心镜”之尘,才能朗照己心。作者在论述时何以能“大道至简”?因其思辨“深入”,故得“大道”;又因其说理“浅出”,故能“至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