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骑牛上学”讲评

时间:2024-05-10

吴国梁

【作文题】(河北唐山第三次五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国文体特征要鲜明。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是如何看待骑牛上学这一事件。

这一事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骑牛上学”的行为,二是其父亲认为这是在“践行国学文化”,“而非炒作”。

写作时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如果是赞同,可以肯定学国学的精神;如果是反对,可以从否定形式主义的角度去谈。无论如何都要围绕怎样学国学展开,写出学国学的意义。

首先具体分析一下“骑牛上学”这一事件。“骑牛上学”也罢,“骑驴买菜”也好,在古时候没有丝毫问题,放在眼下这个交通环境里来说,便显得格格不人。虽然许多孩子从小就被“电子森林”包围,但这名父亲“亲近自然”的做法,更像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孩子骑牛上学,一路“危机四伏”,如动物容易受到惊吓,容易造成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毕竟不是骑马就能成王子,也不是骑牛就能变成老子。

其次分析一下“践行国学”的观点。暂且不说“今日的景象”里不可能再有“昔日的景象”,根本就不可能因为有了一头牛或者是一头驴就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即使能够有点意思,而现实生活中的“杳花村”也不存在了呀!就算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骑青牛”的老子,其文化意义在于《老子》书中的思想,而不是“青牛”这个“座驾”。传承国学需要传承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化素养,而不是形式主义。

如果想肯定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接受理解践行,都需要由外往内,由浅人深,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如果仅仅从实用功能较为缺乏就截然否定“骑牛上学”的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将穿汉服、写毛笔字、手工打造艺术品归为“形式主义”,以此推及,当今通信技术很发达了,为何还会出现《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为何我们习惯了电子产品的交流还是能从手写的信中感受到浓浓的诚意?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因为过于追求“实用”“便捷”而缺失了某些必要的仪式感?

最后提醒一下,虽然理论上这次作文对此事可赞同可反对,但从实际写作来看,很少人从赞同的角度去写,绝大多数还是反对的。

这道作文题可供立意的角度有:“学国学,形式主义要不得”“把握国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国学之美,美在内涵”等。

【作文示例】

文之上,国有殇

袁颖

出门长衫,上道骑驴,也能成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

字不成字,画不成画的“江湖丑书”,也能被大言不惭地称为书法。

《弟子规》中“勿箕踞,勿摇髀”被搬到课本来教育孩子。

也许你会感叹一声:中华文化后继有人!但我却只想悲叹一声:文之上,国有殇!

那条名为中国的长河缓缓流淌几千年,冲刷出一片宽阔的文化沙滩,偶有糟粕入目,却仍难掩灼灼其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然而我们却把糟粕轻轻捧起,奉为圭泉,实引人长太息以掩涕兮。

当我们的汉字,从生动稚嫩的甲骨文,到“吾家有‘字初长成”的金文,变成窈窕俊朗的隶书,长到潇洒飘逸的草书,成熟于略显稳重的行书,知天命在那端庄大方的楷书。这位饱经沦桑的老人在正值老当益壮之际,被自以为高大上的我们嬉笑着画上了一脸丑陋的妆容。我们甚至将那江湖丑书家的大作装裱,摆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让自己的家中也沾染些文化之气,对这位老人的悲泣恍若未闻。

原以为只是一些追风附势之人如此,但当《弟子规》被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号堂而皇之地被搬到課本上时,却让无数英雄笑弯了腰。诚然,我们无法否认“泛爱众,而亲仁”仍然是今天的我们需要信奉的守则,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来束缚孩子本应该嬉笑玩闹的童年。长此以往,又与专教女子“三从四德”“应在社会最底层”的女德班有何区别!

记得《寻梦环游记》中曾对死亡进行全新定义: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它如空谷足音,敲醒了娱乐至死的我们,为何要让糟粕永生,却对精华挥手说再见?所以,不要再把骑驴当作践行国学文化,不要再把那画着我们的名字的“江湖丑书”当作炫资,不要再把一些不可理喻的“经典”强塞给孩子!试问君文化之水三千,为何只取糟粕这一Z-饮呢?

就让我们在拥有那片沙滩的片刻里,用力珍惜,尽量多创造一些快乐和美好,少留一些抱歉和遗憾。如果有幸,可伴它走百里、千里、万里,再走,再走,走过云涌和风起,走过烈日和海啸,走过战乱和饥荒,走过灾难和苦痛,只愿我们回首那站在骄阳下恣意生长的文化时,能向他说一句:何其有幸,此生有你!

[点评]

本文从当今社会上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些畸形方式切入,对以传统文化为名却行糟蹋文化之实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以醒目的文字提出了“文之上,国有殇”的中心思想。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的时候,没有笼统化,而是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以汉字为例,既有甲金篆隶楷草行汉字七体,也有一些江湖丑书,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应该如何传承践行传统文化的主旨已不言而喻。文章还拓展到另外的一些“娱乐至死”的行为,也都属于有意或无意地糟蹋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整体而言,全文论证精辟,语言犀利。

不足之处是,有些言辞过于激烈,某种程度上减弱了文章的理性色彩。

荒唐传承几时休

王嘉棋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人是鬼,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全都踏倒创——鲁迅

骑牛上学,骑驴买菜,并不属于国学范围,其实连“传统”都称不上,更不应归类于文化。如此传承践行国学文化,不仅危害公共秩序,更亵渎了国学尊严!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在这个乱云飞度的时代,我们确实应该用‘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己,但若传承文化之中没有丝毫糟粕,当年怎会至于尘封?文化的传承需要保护和复原,更需要创新与发扬,过于落后的文化已经衰败,也不应再享有被保护的价值。

往事悠悠而理不废,今事昭昭而理自明。近日查封的封建思想传播学校“女德班”以传播传统文化,提倡女性修养为旗号,宣称“女人就该生活在社会底层”,“女人不刷碗是没有妇德”,宣扬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毒害百千青年,最后只落得声讨无数,骂声一片。

既然宣扬文化传统女性品德,商朝奇女子妇好率十万甲士平定鬼方为何被选择.性忘记?

孔子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明知牛、马不及今日之交通工具却反而使用,自称践行国学文化,为.何将儒家圣人弃置一旁?

庄子在《庄子·刻意》一篇中明确指出:“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圣人尚且不违背世间习俗,自称践行国学,为.何将道家宗师置于一旁?

《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穿青衫骑牛,执着于古人身相,自称践行国学,何故将释教教侮置于一旁?

中华文化,以《易》为宗,.《易经·家辞》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既然自称传承国学,为何用早已脱离时代牛马代步,将文化之宗置于一旁?

儒、释、道弃置,文化本源背离,践行的是什么国学?发扬的是中国文化的哪种传统?

对于国学,我们不妨听一听鲁迅先生的看法:“我们或要使用,或要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该是新宅子。”比喻停滞于讽刺荒唐的传承者,我们也該衡量一下我们与真正国学之间的距离,让闹剧不再上演。

[点评]

本文语言犀利深刻,说理周密。开头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定下了传承践行传统文化的基调。文章首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将“传统”与“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剥离,这样就将“骑牛上学”“骑驴买菜”这类行为归定性为“连传统都算不上”,这就为后面对此行为观点的批驳做好了铺垫,免得在批判形式时误伤“文化”的内容。作者还针对“践行传统文化”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求证,分别从《庄子》《金刚经》《易》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儒、释、道弃置,文化本源背离”的东西,如何能称得上“践行传统文化”,这个驳斥非常精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根本上摧毁了那种错误立论的基础,有很专业学术的色彩,对于一个高中生,考场上能用到这么专业的资料,令人叹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