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络打赏”讲评

时间:2024-05-10

唐文秀

【作文题】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打赏”,古时指身份尊貴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或为报答别人服务而给与的钱。现在,继“点赞”之后,凭借意愿自由、数额随意等特征,网络“打赏”成为互联网新宠,直播平台、明星微博、个人自媒体,网络处处可见“打赏”字眼,人人可以成为“打赏者”。

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金钱而是感觉心情,也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感觉心情而是自我需求,还有人说网络“打赏”就是一场草根文化的胜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针对这一现象,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辨性议题,而是可以多元解读的命题。这是时下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也更符合认知的真实,生活的真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不是辩证法,而是辩证法的反动。

从立意来说,可选择点颇多。网络“打赏”,如果突出“网络”,可以讨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这种全新的以互动为第一表征的交往模式,便是对以往单向的定向的交往方式的突破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精神,体现了互联网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风貌;如果突出“打赏”,可以讨论“庶民的胜利”,论证普通阶层对于精英阶层或者说垄断阶层的干预与反制,并更进一步,发现“打赏”由上对下的施舍式赐予转变为下对上、上对下、上对上、下对下等多向流动的美好愿景,在旧词新意的转变中看出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当然,也可以否定立意。网络时代的“打赏”,为博出位,获高点击率,网络主播、自媒体、各大平台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无论动机还是策略,归根到底,依然是消费社会金钱至上的行为逻辑,繁花锦簇的表象背后,难掩烈火烹油般的利益至上本质。

更进一步,可以深及人性与文化层面,比如网络“打赏”的盛行,是否利用了人性中虚荣攀比的一面?是否是国人“看客”式民族文化心理在网络时代的体现?或者,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国人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国人的心态理念?

从表达上来说,最重要的是体现论述文的特质,不能以叙代论,不能以事例代分析,要有完整的逻辑思维序列,从提出问题,到分析原因,到展开联系,到解决问题,要有完整的过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要避免由A想到B,接着通篇讨论B的思维歧路,比如由网络“打赏”联想到网络主播,进而大谈网络主播江湖的是是非非,或者由网络“打赏”联系到草根文化的发展,进而大谈草根文化的前世今生,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引例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将极端化案例普遍化。比如,提到某青少年因为网络“打赏”花光父母财产,甚至倾家荡产,进而得出结论,网络“打赏”不可取。这种论证模式的错误在于,将极端个例普遍化放大化,且认为这种个例无法避免,但事实上,个例只能证明某一行为会带来某种恶果,不能证明必然会带来恶果,且无法解决,即,只有当青少年必然沉迷于网络“打赏”,且这种沉迷无法通过制度、法律、商业等手段加以规避,这个论证才能成立,而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总之,论述文之美应是理性之美。它不是至少不只是华丽的渲染,恣肆的情感,而是独到而深刻的立意,和填密而有逻辑的论证的结合,是基于强大的因果逻辑得出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作文示例】

从“打赏”看社会需求

“打赏”凭借着带有一点“佛系”意味的随性风行网络。小而言之,“打赏”反映的是个体的感觉心情;大而言之,当小的“打赏”行为被统计整合到一起,个体的声音就被放大,“打赏”就折射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成为信息的受众。然而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拥有话语权,信息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打赏”便是草根表达欲的体现,他们用“打赏”的方式传递认可、喜悦、欣赏等不同的情绪,形成强大的社会共鸣。看似一场全民的互联网狂欢,却折射出不同的社会问题与需求。

以时下大热的主播行业为例。门类繁多的直播之所以火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迎合了大众或物质或精神的需求。人们所熟悉的游戏直播,反映的正是大众对娱乐文化的需求,而在“打赏”的激励下,游戏行业被社会需求不断倒逼,向着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不断升级。“打赏”既体现了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在“打赏”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赏”并没有止步于互联网狂欢,而成为一些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究其根本,是因为它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于这些产业发展的需求。

如果说大众对于游戏产生的期待是一种相对物化的社会需求,被“打赏”的,其实还可以是情感的诉求。这其中有大多数人说出心声的肺腑之言,《我是范雨素》传达了在城市拼搏的不易,以对人生境遇的平实感悟收获感动;《流感肆虐下的北京中年》表现出了“中年危机”“中产阶级焦虑症”等热门议题;也有为少数人发声的勇敢呐喊,譬如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针对性少数问题的打赏问答,捍卫着少数人的权利与尊严。“打赏”不只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性的话题,它还可以折射出群体性的焦虑和困惑,刺激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单纯认为“打赏”是一种草根文化的胜利并不妥帖,它固然放大了各类社会群体的话语权,但还没有达到“胜利”的境界。文化的胜利不在于它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而在于它有没有化解问题和健康发展的脑力,而“打赏”仅仅是为提问的人群递上了麦克风。

“打赏”行业本身还存在一些乱象有待于规范。但它确实为社会需求的提出提供了新的途径。希望它能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参与其中的我们,也应对“打赏”之后的问题做更多深入的思考。

[点评]

本文有几个优点。一在立意之深入,由“打赏”联系到社会需求,不仅看出物质需求,也看到了精神需求,体现了作者思考之深入;二在表达之中允,从语言看情感,作者态度不偏不倚,始终理性发声,难能可贵;三在材料占有之丰富,无论是主播业,还是各类网文,都能信手拈来,恰如其分;最后,见出作者的现实关怀,对网络江湖熟悉而不馅媚,对当下亲近而不疏远,见担当,见原则,殊为难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