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11月1日,65件唐碑善本,内含20件国家一级文物、18件宋拓本汇聚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这就是由上海图书馆、上海书法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展”。该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聚焦唐碑拓本的视觉盛宴,在各类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亲临现场的观众有哪些感受?本期,让我们听听资深碑帖鉴赏人叶晟的讲述。
古籍碑帖作为中国传统文物收藏里的大项兼具文物性与观赏性,既小众又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众源于参与者除博闻强记外,更需“金石学”等学识滋养与资金支持,而古时书法范本与识文断字的客观需求,也为古籍碑帖收藏奠定了群众基础。诚如本次策展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先生所述:“中国人的文化离不开唐碑,唐碑不仅是历代藏家的最爱,也是群众基础最高的。”唐代碑刻不但记载了中国中古时期最强音,更以文、书俱佳,装饰华丽而显于中国文学与艺术史。有唐一代,名碑云集且地理分布广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展示形式。因而此次对收藏有绪的唐碑善本作专题展出,更方便普罗大众对碑帖这一中国传统小众文化的了解。
此次大展有诸多看点:
唐碑宋拓为重 罕见珍本同台竞艳
展品以唐碑宋拓为重,辅以多种孤本与初拓稀见本。碑帖收藏业界历来重视宋拓本唐碑与明拓本汉碑,而衡量一个公藏机构的碑帖收藏质量的主要标准就是其馆藏唐碑拓本的多寡与品质。上海图书馆馆藏25万件碑帖拓片,其中善本约3000余件。此次大展,上海图书馆除了拿出“镇馆之宝”吴湖帆旧藏《四欧宝笈》外,《道因法师碑》《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多宝塔》《大字麻姑仙坛记》《玄秘塔碑》等名品宋拓亦同期呈现。“传本稀缺”是考量古籍碑帖的另一重要衡量指标。此次展出的宋拓《岑植德政碑》、明拓《马怀素墓志铭》(顾苓藏本)等皆是海内孤本,而宋拓张从申《李玄靖碑》等也是极罕见的唐碑拓本。
创新展览形式 整拓与精拓剪裱册页并呈
展览形式上,整拓与精拓剪裱册页并呈。在兼顾传统碑帖拓本册页赏玩方式的基础上,将整拓以挂轴的形式予以展示,力图将现代展厅意识融入传统文化。传世拓本有整裱和剪裱(蓑衣裱),自唐有剪裱始,精拓善本因利于携带、方便题跋赏玩而多剪裱成册页。此次唐碑大展以16个8米长的展柜,尽可能地将这些珍稀碑帖展开,引导观众以传统的鉴赏视角去感受碑帖收藏的文房雅趣。明清居住空间的改变与纸张材料的进步,特别是乾嘉金石碑版之学的兴起,因整拓保持了原石的尺寸行款、泐损状况等原貌而愈受重视。此次展出的《九成宫醴泉铭》(张延济跋未剪本)可以看出,藏家与金石学者同样可以在碑额两侧作题跋但终有空间有限之踵。随着艺术品纷纷进入现代展厅,整拓挂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者沉浸式体验。本次展厅两侧以整拓挂轴铺满,并在展厅中央位置复制了一块《九成宫》碑,真正践行了策展者期望通过各种展览形式、新媒体做行为艺术,藉此去倡导古籍碑帖这一小众收藏并推动传统碑帖文化的复兴。
复合展示展览内容 为观者提供全新鉴赏视角
展览内容上碑帖题跋、碑帖鉴藏钤印、碑帖装帧艺术等全方位的复合展示,传递出不同藏家的审美与价值观,并传递今人博大精深的碑帖收藏文化。传统碑帖藏家对于碑帖善本的取舍标准:第一,版子要好,碑帖本身须是上品;第二,装潢考究干净;第三,流传有绪,题跋者不仅须是一时贤达闻人而且题跋本身文词、书法皆应臻美。藏家审美与价值观不同取决于对上述标准的侧重。
此次展品中的重器《四欧宝笈》,内含四块欧阳询所书名碑的宋拓:《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9币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原系清代潘祖荫旧藏,1915年作为潘祖荫的侄女潘静淑的陪嫁收入吴家。1924年吴湖帆另觅得宋拓《九成宫》,后1926年又因罗振玉依据法国人伯希和得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化度寺》2页39字的剪裱残本,推翻了翁方纲对四欧堂本系“宋翻刻本”的定论,并认定其为“海内孤本”(原石宋拓本),吴遂将四册重装以乾隆古锦为封面,红木鑲边并以金丝楠木作匣,四册合贮,名日《四欧宝笈》,更颜斋号“四欧堂”。此后自民国15年(1926)到民国38年(1949),吴氏不但每册分别精心手绘《四欧堂勘碑图》《九成宫图》《四欧堂读碑图》《四欧堂校碑图》做卷端,又延请当时闻人显达、耆学硕儒作跋,有王同愈、罗振玉、朱孝臧、吴郁生、罗振玉、冯超然、高畴显、朱孝臧、吴梅、吴曾源、张茂炯、吴兴让、蔡晋镛、郑邦述、方还、蒋祖诒、陈曾寿、褚德彝、陈承修、方还、李浩生、朱豫卿、沈迈士、沈尹默甚至法人伯希和等数十位,足见民国碑帖雅玩之风不亚前朝。此次展出中,除了尽量呈现诸家题记外,将书衣、书匣做专柜展出,寓观者在关注碑帖善本之外,体悟碑帖善本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收藏大家奉献精品 厘清传统碑帖收藏标准
作为本次展品来源的另一位收藏大家,龚心钊也有自己独特的收藏习惯:一则其各类收藏品皆具精致考究、古朴典雅的包装;一则除了收藏钤印极精外,其题跋皆用古纸珍笺另行粘贴在册页上,尽量保证了碑帖原拓的干净整洁;一则他会留下很多和收藏品相关的图像印记,诸如照片、借条等。这次出展的党崇雅本《九成宫醴泉铭》系1934年龚以六干大洋购入自家“瞻鹿斋”。之后,龚心钊请北平名工王仪堂以自家名贵古纸对拓本重装,并以鹿皮做了一件极为考究的书衣。此件书衣设计可谓机巧,本次布展将书衣上钤印的诸多印章尽量呈现观众,以期让观者思考这些琳琅满目印记的作用——其实是为了定位书衣折叠的次序方位。这种美学探索着实超前时尚,放到今日亦可步趋。除了王铎、翁方纲、郑孝胥、梁鸿志等人的题跋外,龚心钊用古纸粘在画芯外侧的签条题记颇为细致,诸如在拓片某些芝麻大小黄褐色的异物隆起处,龚会批上:“骆油脂均在”“子字钩骆驼膜”等语句,缘是告知观帖者,这些印记非原碑石花剥落而是宋代九成宫旧址乃骆驼放养处,骆驼在石碑上挠痒时会将自身皮屑毛发嵌入字口,造成后世锤拓的残缺。此外,除了九成宫碑首与原碑缩小照片外,不同于吴湖帆有丹青妙手,龚选择将自己的读碑照片一并装裱入册。而卷首放入的一片晋朝茧纸、卷末裱入的当年龚氏从庆云堂张彦生处购入碑帖时写下的欠条,不由感叹龚心钊的碑帖收藏已经超出了善本收藏本来的学术意义(考订经史、古物鉴定、编纂谱录等)而带有社会与材料学的研究价值。
可以这样说,传统碑帖收藏家在参与碑帖善本的收藏活动中,对碑帖善本进行了再造,这是对碑刻拓本空间与时间、学术与经济价值的延伸与扩充。
通过本次大展的全方位展示,我们可以清晰厘清传统碑帖收藏的标准,得出历代碑帖善本收藏的价值观并对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收藏个体的学养和审美境界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正如仲威先生所言:“图书馆的任务就是把小众文化可靠的文字资料、视频图像、音像资料予以保存,把碑帖这些小众文化资料保存下去,留给后人再去探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