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张友鸾出书的“匆匆那年”

时间:2024-05-10

王慧骐

1986年,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张钰老师。张老师是我国著名报人、皖籍文化前辈张友鸾先生的大女儿。在这一年,笔耕不休的张友鸾先生因为脑血栓而不能写作了,张老师开始筹划出版其父的作品。

孕育《张友鸾选集》

张钰老师在当年6月5日回复我的信中说:

志斌同志:

来函敬悉,谢谢您的关注。老父年迈多病,近来又患脑血栓,笔耕难以再继,目前我正在收集整理他的旧作,除应报刊约稿外,将陆续出版。《佛经寓言选》已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内可望出书。另一部《中国寓言200》,因两年前即由贵省出版局陈向东同志约定,已于最近送去,不知他是否交由您社出版。

除上述两部书稿已脱手外,尚有几部书稿正在抄录校订中,虽有几家出版社前来索稿,但因种种原因未作最后应诺。鉴于桑梓之情,家父嘱我奉告,如选题符合您社要求,当尽可能交您社出版。年内可以脱手的杂文集有①《巴山夜语》(见《团结报》),为名人轶事类杂文,共300则,约十六万字;②《掀髯谈》(去年《合肥晚报》曾刊出过几篇),为文史知识类杂文,约七万字;③《校勘之余》,以古典文学作品研究为内容的杂文,约十一万字;《新闻旧话》,系新闻工作杂忆,约十余万字。此外,还有几部小说:《沈万山》(最近南京《扬子晚报》连载了缩写本,原文约八万字)、《胭脂井》、《志公传》(各约十五万字),因均系以南京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评话小说,拟收在一起以《金陵传奇》为书名。以上是我的计划,也许在整理中有些修改变动。

专此奉复。即颂

编安!

来信请寄北京团结湖北二条#号楼#单元#室

张钰6.25

张友鸾先生的作品理应由家乡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合乎黄山书社的“专业分工”,都是可以做的书。我给社领导看张老师的信,他们都说不知《中国寓言200》-稿。陈向东先生时任省出版局副局长,皖省有七家出版社,那部稿子想必陈局也有想法。不过社领导若是对张友鸾先生的作品有兴趣,也可以主动向陈局争取之。我意识到呈报选题的条件还不成熟,便主动要求赴京拜访张老师,在领导批准后遂有9月北京之行。

我到京把一些具体想法(例如有关作品的版权,《巴山夜语》可否适当改订等)与张老师当面交流了。我向张老师表示可争取黄山书社陆续选刊张友鸾的作品从而形成规模的个人意向。这就催化出《张友鸾选集》的设想,张老师9月28日来信开首就说:“匆匆一面未及详谈,亦未能稍尽地主之谊,深以为憾”,“(选集)一年之内可整理出四部书稿”。这四部分别是《金陵传奇》《古典编余录》《草厂说部》《新闻旧话》。《金陵传奇》和《新闻旧话》所收内容如前信所述;《古典编余录》疑即前信所说的《校勘之余》之改名,所收内容同前信所述大致仿佛。《草厂说部》系新提出者,其“约35万字,包括《赛霸王》《十五贯》《杏花庄》《鲁斋郎》《清风楼》、《救风尘》《魔合罗》等七部中篇说部”(引自9 28信)。10月12日张老师来信云:

如选集的原则能落实,明年可先出“金”“古”两部,“草”“新”可往后放一放,作为第二步;另外,第三步计划是杂文集《巴山夜语》(加注释后出版)及中篇小说集(从国民党南京建都至南京解放初期的作品,反映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南京社会现象)。总之,每一步计划都以杂文、小说搭配,这对出版社也有好处。

此时《张友鸾选集》呈报选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不过将近年底的年度选题论证工作,需要上会定取舍。

编辑没有“现成饭”

我在京时听张老师说起《中国报人小说丛书》编辑出版之事,回到社里跟同事和领导聊起,大家都认为不错,我便打起了《中国报人小说丛书》的主意,请张老师详加介绍丛书的情况。张老师非常帮忙,在10月12日来信中不仅作了背景介绍,还附了一份手写的《(中国报人小说丛书)编辑说明》。

据说从中国有了第一份近代化报纸起,报纸就刊有小说,此后《官场现形记》等杰出作品都是先在报纸上发表的。我国近现代不少知名报人十分关心小说的创作,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极力主张在报纸上刊载小说。一些报人更是亲历亲为,致力于小说的创作,例如王韬、孙玉声、李伯元、吴趼人、黄世仲、包天笑、李涵秋、周瘦鹃、严独鹤、张恨水、张友渔、萨空了、萧乾、张友鸾等。编辑说明指出:前辈报人受新闻工作职业特点的影响,接触社会和人物的面都比较宽,观察历史和时局比较细致,掌握和运用材料比较多,因而他们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特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中国近现代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翼。

《中国报人小说丛书》有一个编委会,设想一次推出几本报人小说,分年陆续出版。丛书第一本《春明外史》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后,该社“即因归属问题停业整顿,我也离开了出版社”,“对于出版社来说,这套丛书无论从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考虑,都是值得出的。這是我当初在新闻出版社时重点抓的书,可惜夭折了。”(引自1986.10.12信)。其时编委会对该社在合作中没有兑现一些承诺也已经有了意见,大家对继续把丛书搞下去也没有了动力,一些人认为还不如搞自己的专业著作为好。

上述老报人中有些人的作品我在高中和大学时读过,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痛史》《阿Q正传》《家》等。通过了解并结合自己的认知,我觉得“报人小说”之命名是立得住的,丛书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因而有出版意义。我也深知没有编委会的精诚合作,这套书是搞不成的。我在与张老师的沟通中说本社对丛书非常有兴趣,而张老师则陆续向我明确了几点:一、愿意做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二、部分编委会成员表达了愿意合作编辑出版丛书的意向;三、必须把有知名度的报人所写的有代表性的小说逐一出版;四、方汉奇教授是丛书的负责人;五、赴京商谈。

眨眼间就进入了1987年,似乎春节过后才算正是进入工作状态。3月便有张老师的来信:“为使合作有个良好的开始,编委会同意将以下选目较贵社审定:1叶楚伧的《如此京华》(讽刺袁世凯称帝,描写当时北京社会情状);2毕倚虹的《十年回首》(写清末民初北京官场情事);3张恨水的《春明新史》(继《春明外史》写上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现象);4张友鸾的《白门秋柳记》(写国民党监督南京时新官僚阶级形成)……此外尚有萧乾的《落日》和萨空了、张友渔等的短篇小说集,亦可列入第一批选目。”(引自3.24信)

“何时来京,盼先期函告。方汉奇教授为‘丛书编委会负责人,他经常外出,必须事先约好面晤时间。”(引自7.5信)“今接方汉奇先生信,他近期将去青岛讲学,8月10日左右回京。您如月初来京,逗留数日,当可与他面晤。”(引自7.16信)

8月上旬,分管编辑业务工作的徐子芳副总编辑一行六人赴京开展组稿活动,其间我们与张老师等人面晤,但没有见到方教授。后来张老师来信说:“方汉奇先生16日始返京,来函说,未能践约与‘黄山诸公见面,深感抱歉;对你们提出的丛书名称及出书的设想,表示无异议”(引自8.31信)。

憾事也堪忆

《张友鸾选集》和《中国报人小说丛书》在黄山书社都没有付诸实施,很是遗憾。不过这段经历令人难忘,至今犹有回味和梳理的价值。

当年我对古代小说着迷,想在选题上搞出一点名堂来。一直以来古代小说类读物是各社竞相争取的资源,上世纪80年代黄山书社曾出动编辑到扬州古籍书店、上海书店选书,选来的一些古旧小说在整理出版后发行量大,赚了些钱。我虽也去了扬州、上海,但没有参加选书,而是与当地朋友另外策划了选题,事后感到失去这次选书的机会可惜了。我当时又想另辟蹊径做小说书,张友鸾先生的小说和《中国报人小说丛书》恰好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从而形成了我尽力抓选集和丛书的动力。

当年黄山书社经济太困难了,决策者认为上述作品合在一起体量大,担心投入资金出版后没有经济效益,还要使用多个书号,迟迟没有拍板定下做选集还是丛书。以至于张老师在先后来信中有“上月为丛书事曾去一函,不见回音,不知何故?”“已经二十多天了,未曾收到来信”等不安。其实“取”则应当满足张老师以及编委会人员的有关诉求,“舍”就应该尽快地告诉对方做不了,作为编辑个人不可能总是做“保持联系”“跟进”“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工作。

那时作者方面做选集和丛书这样的事儿也很不容易。在编委会的诉求中有一项是先期支付一些工作经费用于开会、交通、复印等,张老师信中说:“……(仅前30万字,图书馆即索复印费300元、资料费400元)。因不见你们消息,事情只得停顿下来。查找资料颇费时间和精力,我怕大家劳而无功,也不便催促……若无必要的经费开支,我的组织工作也无能为力。”(引自8.31信)又过了一个月,张老师来信说编委“都未曾与我联系。看来,大家积极性不高”,“昨天去新闻所,得知何炳然同志突患胃癌,住院手术”(9.27),云云。何先生是编委,8月在京时见过面。

两套有价值的图书没能出版,遗憾之外也有收获。因为张钰老师很有工作经验,知道重点难点要点亮点,诸如此类,但凡我想到的她都想到了,我没有想到的她也想到了。我与张老师通信和电话交流以及见面洽谈,像是相知相惜的业内人士,既务实也节约时间。张老师深知编辑个人对选集和丛书是没有拍板权的,来信内容都很翔实,她还一直希望与社领导面谈,这都是在帮助我推进选题工作。

张老师是安徽安庆人,195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肄业,先后在《南京人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编辑。1979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先后任编辑出版室副主任、《新闻研究资料》副主编、《中国新闻年鉴》编辑等职(详见《华夏妇女名人词典》,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又知张老师44岁时丧夫,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优秀……儿女先后成家,各自单立门户,能体会母親的孤独感,所以都支持母亲跟陈明的“黄昏恋”。张钰老师博学而温婉,既能写书编书,还能做一手好菜……2006年张钰患食道癌,2016年去世(详见陈漱渝《我忆陈明》,刊于2019年8月21日《文艺报》)。

2004年是张友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张老师与女儿一道编选了《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2015-20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友鸾作品系列》,包括《古译佛经寓言选》《中国古代寓言选》《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张友鸾先生的作品还有不少,张老师编辑出版工作《张友鸾选集》的愿望将能在该系列的继续拓展下实现。

至于张老师以出版家视野所看好的并且当作“重点抓的书”的《中国报人小说丛书》,好像只有当年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春明外史》一种,可谓昙花一现耳!而今却见我友李辉兄策划组织、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副刊文丛”,其策划思想和出版价值与丛书前后踵续,俱见前后报人声气相求、心曲相通。走笔至此,我对两套书的回望就此打住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