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修复纪实

时间:2024-05-10

喻融 沈喆韡 叶倩如

宋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录夏器二、商器二百零九、周器二百五十三、秦器五、汉器四十二,凡五百十一器。其铭文均据钟鼎原器款识依样摹写,每篇铭文皆作释文,就铭文中所涉人、事加以考说,并考订器物年代,于原器出土地点及藏家亦多有记载。该书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为中国金石学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复旦大学图书馆蔵《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为清人摹本,装帧精美考究,铭文摹画清晰,释文抄写工整,然因严重虫蛀、粘连,无法流通阅览,甚为可惜。故而我们在图书馆和古籍部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合作修复该书,并邀请本馆秦颖、余辉两位老师加盟,结合版本研究、部分纸张相关基础数据检测和分析,形成新型修复档案。

馆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凡4册。书高24.3cm,宽15.7cm,共237页。书用木质夹板,封面为青色洒金封,有书名题字。下脚处有书根字。四册封面封底,均有不同程度虫蛀。全书线断、虫蛀,部分书叶有裂口,书背下脚处有鼠啮。书芯为宣纸。护叶前二后一,无衬叶,无牌记。全书均使用上下两个双纸捻。

记录分析其破损情况后,团队选择传统修复方案,选配新纸做旧后,再修补虫洞。选配和染制修补古籍用纸,是整个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颜色、厚薄、酸碱度等方面匹配度的判定,传统修复多来自于感觉与经验,而我们团队则尝试根据检测分析的数据来指导选配纸张。

关于厚度的检测结果很有意思。染色后的纸张会略微增厚,但还是略小于待补书页的厚度,符合“宁薄勿厚”的配纸原则。在色度方面,考虑到对色彩的感知因人而异,我们利用色差计(NR10QC)的分析获得更多细节。在CIELAB颜色空间中,白一黑相、红一绿相与染色前相比,色差明显缩小,但黄一蓝相的色差没有明显改善,即可以再染得黄一点。这个结果让人欣慰,说明色差计可以帮助对颜色不敏感的修复师。

本书装帧特色是封面采用了洒金纸,为了确认封面上“金”的成分,实验人员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封面上的金色斑点主要成分为金,还含有少量银和铜,可能为伴生矿的成分。这一结果为封面补纸选定的主要依据。

配纸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是目前修复用纸普遍酸化。选定用于修复书页和封面的两种补纸的pH值均明显低于待修复的书叶,故脱酸便是修复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考虑到修复用纸既需要染色又需要脱酸,从实用的角度,我们对“染色、脱酸的顺序对纸张pH的影响”也展开研究。结果让人很意外,若先脱酸后染色,纸张pH值会重新降低;先染色后脱酸,纸张的颜色明显加深。这个难题还需要化学方面的专家加入,进一步探索不同的实验条件,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书修复的难点在于封面做旧。由于洒金纸特殊制作工艺,我们尝试了多种染料、多种方法,都不能很好地上色。通过咨询业内专家,最终使用擦拓的方法,将淡墨、褚石分别上色,才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完成了修复用纸的选配,下一步就是正式的修补。修补的关键,一是修复的手法,二是选择一个合适浓度的粘合剂(淀粉糨糊)。手法需要按师傅的传授,在实践中累积经验;而通过检测,糨糊的浓度和粘度可以实现控制。考虑到糨糊的浓度和粘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经过讨论,最后我们利用数显粘度计,记录下本书书页修復小麦淀粉浆糊水的粘度为1.2mPa·S左右,用于封面修复的粘度为1.4mPa·S。

修复方案每一步都经过反复讨论,整个修复过程很顺利,也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我们认为这一切都值得作为档案记录下来。在未来十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修复档案,将与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筹建的古籍科学数据库进行对接。古籍编目人员、修复人员、技术人员会共同合作完善、规范古籍资料档案,记录修复、保护的关键参数。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一本破损得面目全非的古籍时,检测它的关键参数,就可以在对应数据库里查找到年代相近、版本相似、纸张类型相同、油墨成分接近、可能来自同一地区的古籍。以此作参照,古籍修复人员可最大限度将其修复回原貌。期待到那时,古籍修复能够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