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恪尽职守文保人

时间:2024-05-10

万鲁建

问津讲坛第78期主讲人徐燕卿系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他主讲的题目是《天津中山公园的历史与伤痛》。

醉心文保成绩多

徐燕卿是一位年轻的文物管理者,自2012年起从事此项工作。短短八年时间里,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河北区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一,主持了河北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3年开启,他担任河北区普查队队长,和同仁一道组织实施具体的业务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至2016年底共调查文物收藏单位近400家,登录文物总数3244套,实际数量29912件。此外还完成了对所有藏品的照相、测量、填表、录入,完成了数据汇总上报、现场核查、组织专家鉴定等。既出色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也为河北区文物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组织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和升级。在进行河北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同时,徐燕卿还独立完成了第四批河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文物的认定和保护,包括编写材料、组织专家论证、拟定文件、协调各部门意见等。2019年10月还主持完成了觉悟社旧址等2处文物第八批国保的申报工作。2020年5月,主持完成了河北区6处文物第五批市保的申报工作。2013年至2020年他担任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助理主持文保部工作以来,河北区新公布文物70处,其中国保单位由2处增加至6处,市保由13处增至35处,区保增至26处。可以说大大提高了河北区的文保数量和级别,彰显出河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开展文物“四有”工作。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间,徐燕卿主持编制完成6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档案,并通过专家审核验收。主持制作和现场悬挂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志牌109处,是天津市首个全部悬挂文物保护标志的区。还协调相关部门,主持河北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也是全市首个划定区级文物保护范围的区。这两种举措,既有利于现有文物的保护,也为今后河北区的文保工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组织文物修缮。文物都是历经风霜留下的历史遗产,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有些早已消失,有些有幸得以留存,但也变得千疮百孔,需要修缮和保护。即便是保存完好的文物,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破败或其他问题。因此,修缮乃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文保部的负责人,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他多次参与和主持相关文物的修缮工作。如2016年,作为现场负责人主持了觉悟社旧址、女星社旧址及附属设施修缮工程。又如望海楼教堂、大悲院、冈纬路教堂、东天仙戲院旧址、曹家花园等文物的修缮,他或组织专家论证,或负责修缮施工监管,或组织工程验收,可谓是不辞辛劳,尽心竭力。

第五,组织陈列展览。***总书记在梁启超纪念馆考察时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文物除了要保护好,也要发展好、利用好。文物要合理利用,使其发挥育人的功能。在文物单位或旧址陈列展览,便是一个常用的办法。在这方面,徐燕卿也充分发挥河北文保的优势,先后独立完成了女星社旧址基本陈列展陈工程,并撰写了展览大纲、组织专家论证和布展施工的现场对接等。还主持了梁启超纪念馆的“一生家国梦 几代赤子心——梁启超家风展”等相关工作。2018年还独立完成了李叔同艺术教育馆的展览大纲编写。

由于上述出色的工作,2020年天津市文物局指定河北区创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便由徐燕卿主持该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意风区文物的逐栋勘察,正在制定意风区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性方案。可以说,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河北区文物的保护利用必将迈向新台阶。而这一切,都饱含着徐燕卿的努力和心血。

勤学苦练业务精

文保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也需要广博的知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徐燕卿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保人,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先后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文博系统的“名师教师”学习,跟随前辈魏克晶、陈克诸先生学习古代建筑学、博物馆学知识以及天津的历史文化知识,并随同相关老师及同学前往安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回来后专门撰写了《“名师教师”安徽考察笔记》,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正如他自己所说:“一路聆听一路学习,受益匪浅”。通过这样的学习,他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

我们经常说“良师益友”,如果说徐燕卿能够从一名年轻的文物工作者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我想离不开他的导师、同时也是他的领导周美玲所长。正如他刚参加工作对文物工作充满迷茫时,周所长说:“文物工作不像你想得那么神秘,也跟其他工作一样,你就做好眼前的工作,多学多看,慢慢就成这个行业的专家了。”后来还对他说:“咱们河北区是文物大区,要想做好文物工作,就得全面熟悉它。”并安排徐燕卿参加文物普查队伍,使其得以能够全面了解河北区的文物情况。对于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周所长则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先做试点,看看情况。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徐燕卿等顺利完成了普查任务。不仅如此,周美玲所长还谆谆告诫他说:文物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才能在工作中赢得主动,这方面更多的是需要个人的努力。为此她还将自己收藏的《河北文史资料》借给徐燕卿,让他多读书,多学习,提升本领。

受到周所长的教导和鼓励,他除了专业技术,还努力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积极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参加编写河北区政协文史资料。他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市级科研课题《天津地区博物馆史研究》,所负责的4篇论文全部通过专家答辩。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写河北区政协文史委组织编写的《经纬天地》《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觉悟社》《曹家花园》等书籍。还负责《李叔同研究》期刊的编辑工作。其撰写的《觉悟社基本问题研究》获得市级论文评选三等奖,申报的市级文博科研课题也获得立项。

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徐燕卿在工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还先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2013年被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评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2015年被河北区总工会评为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还被推选为中共河北区第十一次党员大会代表。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期许,期待着他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山公园历史长

徐燕卿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河北区的中山公园。说起中山公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想到的是河北新区的中山路,想到的是商品展示的劝业会场。实际上中山公园还有更悠久的历史,它还和天津历史上的问津园、思源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是一个典型公园的存在,而更像是一个区域概念和文化符号。”

徐燕卿从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中山公园,首先从天津早期的地域文化谈起。他认为研究天津的中山公园,必须要提到一个地标性建筑——锦衣卫桥,因为这座桥不但存在时间长,还紧临锦衣卫使衙门这一区域行政中心,实乃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从锦衣卫桥,谈到私家园林的兴起,然后才是作为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中山公园的出现。这是历史的演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山公园自身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从最初的劝业会场,内有考工厂陈列馆、学务处房屋等来看,最初类似于博览会,实有劝倡实业之功能。也就是说最初它既有娱乐性也有启蒙性,后来其娱乐性日益加强,逐渐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公园。不过,其名字更是几经变化,从天津公园,到河北公园,再到中山公园,后来又改名为天津市第二公园,甚至天津沦陷时期又为日军占用,并在园内成立伪治安维持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缮才于1955年恢复中山公园之名。可以说,中山公园所经历的历史风云变幻,可以说是河北区的历史缩影,甚至是天津历史的一个缩影。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我们相信在以徐燕卿为代表的新一代文保人努力下,天津的文物保护工作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