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黑龙江省北安市第八中学 周文权
多数学生在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时,对于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让学生苦不堪言。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对于师生互动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积极的师生互动可以打破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节奏,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互动是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让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会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有趣的互动相比死板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呢?
首先,教师应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现在很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都存在教学模式死板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内容常常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简单地讲几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例。这种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思维固化,照题学题,只会模仿,并不会总结方法,也很难培养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体上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些合理有趣并且高效的教学互动环节,在减轻课堂压力的同时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应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互动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生活实际的互动情境,避免出现死板且过于偏向成人思维的互动。在互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来说,引起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相对容易,但想让所有学生都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却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初中生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且广泛,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相互“传染”,以此弥补师生互动之中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数学小组更注重形式化而不注重实用性,缺乏合理设计的数学学习小组体量冗杂,难以保证学生专心于学习,并且效率低下,因此,很多数学学习小组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其实,如果不存在学习小组的话,学生之间也会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而数学学习小组能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引导与规范。
因此,在组建数学学习小组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是合理分组的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把数学学习成绩优秀以及兴趣浓厚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之中,激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同时,同一小组成员的思维模式应保持差异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保证交流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数学小组若想开展高效学习,灵活性也是一项必要的要求,过于固定死板的分组难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分层也不应单纯依据学习成绩,而应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分组不一定固定,流动性的小组对于缺乏耐心的初中生来说更有吸引力。每组4~6 人即可,人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人数过多难以保证交流的高效与纯粹,并且学生的个人作用难以发挥,而人数过少则分组意义不大。之后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机制引导小组成员之间以及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产生良性竞争,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交流环节的设计十分重要。很多时候交流环节的问题设计如果过于简单,这样的交流必要性不大,而如果问题太难又会打消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此外,在交流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节奏,节奏太慢学生会产生懈怠情绪,太快会让学生难以理解。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先由学生阐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的安排,往往很多学生是跟随着其他学生的思路走,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数学学习小组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所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处理学习小组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数学是一门知识与应用并重的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要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先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分类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如果学习能力不足,教师就应对作业的难度进行调整,布置难度合适、题量合理的练习题,并指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做题时要专心、解题时要细心、验算时要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数学学科与其他文科类学科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数学问题往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问题。对于数学中许多深奥枯燥的难题,学生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当解答不出来时,情绪紧绷,很容易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耐心。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相信自己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一个详细、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充分发挥数学学习潜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新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评价。比如,可以出示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简单的题目让学习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回答,难度高的题目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求知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给予表扬并大力提倡,以达到激励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取得进步的学生,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解放思想,积极优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还要对学情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采用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改进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应用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数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