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温故而知新

时间:2024-05-10

佟小东

[摘要]绝大多数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还存在着“重视积累,忽视运用”“重视讲授,忽视感悟”“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等问题。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上往往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讲解上,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只能使其一味抄录与背诵教师讲的标准化答案,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古诗文学法(朗读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方法等)的指导,忽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音律美。以“温故而知新”为主题,试图回顾现有的古诗文教学,挖掘古诗文教学的脉络,寻找古诗文教学的支点。

[关键词]古诗文;内涵;情感;诗意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在感叹***总书记对古诗文旁征博引、学以致用的同时,放慢脚步,回头看看一线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大部分仅仅满足了学生对诗意、文意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而已。那些存在于古诗文中的舞于春风的洒脱、仗剑而歌的豪情、水天一色的美景、缠绵悱恻的情愫等,都被教师枯燥的讲解、无情的翻译和拼命的抄写变成了一行行考试中的标准答案。试图从古诗文的课堂追求、教学核心和备课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古诗文的教学。

一、天然去雕饰

古诗文的课堂是怎样的呢?用一句话概括:天然去雕饰。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如何达到有效和高效,让学生有更多的得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不求甚解中精益求精

第一,不求甚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代的司空图在其诗论《二十四诗品》“含蓄”一诗中写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指写诗的人力求含蓄,通过抽象化的语言表现,而读诗的人需要用心领会诗情。同样,宋代词论家张炎在《词源》中也说“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诵读和感受上。小学古诗文教学一定要“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时间才是文化最好的积淀。

第二,精益求精——“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崧舟老师讲过一堂古诗课《枫桥夜泊》,我们都知道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话中含有本首诗歌的诗眼,很多教师在讲解时,问哪个字是诗眼,“愁”字,除了这个“愁”字,王崧舟老师还带领学生一遍遍体悟“对”这个字,都有哪些是相对的呢?张继与愁眠相对,张继与枫桥相对,张继与渔火相对,张继与江面相对等,每处景物的相对,都体现了一个“愁”字。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在抓住诗眼和表达意象等关键字词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

2.以读为本的琅琅书声

清代文学理论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则用心理学和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进行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新的《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该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呢?

古诗文教学中的“读”,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诗)文意——读清停顿——读出(诗)文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其中读文方法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读文方法的指导,一定要因学生读文情况而进行,不建议直接进行朗读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不要一遍一遍地只是重复文字,而要有不同的层次、意境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和情感的内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会成为精神负担。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既要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不强调逐字逐句翻译解释,又要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以增加学生的古诗文内存,终生受用。

3.多媒体使用要少而精

人们现在常常强调教育的信息化,声音、图片等信息手段固然是直观理解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往往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图片、动画和音视频来开展教学,但对于一些古诗文的教学,有一些做法和现象需要注意,多媒体只是古诗词教学的辅助工具,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二、情到深处浓

古诗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曰“情”。那么,怎样让古诗文的教学“情”味十足呢?何为情?情,就是学生置身于文本与教师营造的情境中,体验和领悟古诗文特有的情意、情调、情怀、情趣、情味和情感。

1.主题教学,品味共有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可以对“同主题的作品”或“同诗人的作品”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在把握共同教学点中生出情感。

2.重视意象,想象共有情调

古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联想,把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还原历史的画面,学生才能更好地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3.拓展延伸,关注共有情意

除了必背的古诗75首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后拓展,如《泊秦淮》《凉州词》《登幽州台歌》《江城子》《雨霖铃》《春江花月夜》《金缕衣》《雨晴》等。这些拓展诗歌的选取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如,当学生写思念之情时,就会有《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时间流逝之时,就会有《金缕衣》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写踌躇满志时,就会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江水一色时,就会有《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以,教学不要无的放失,要有意而为。

三、三知巧构思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古诗文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教师必须先对古诗文熟悉,并理解透彻,要对古诗文有深入理解和研究。

1.论世知人

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一定要了解詩人所处的不同时代,即使是同一时代,也要细读诗人的不同境遇,这对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关键影响。

2.品诗知心

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通过“抓诗眼”“抓关键词语”和“抓重点意象”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3.解读知面

古诗文的教学设计要从古诗文的类别入手。古诗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适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自身教学特色的方式方法。

总之,古诗文教学应得到教师的足够关注,不仅要满足学生对诗意、文意的疏通等要求,而且要带领学生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和情感,在温故知新中和学生一起体悟古诗文的美。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 冯 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