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陈军
[摘要]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高效课堂就是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的方法,去收获最大教学效果的课堂。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自己去探究,去学习,去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简”“实”“新”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精简化;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中,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但以他们超高的悟性和超强的教学潜力,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教为诱,变诱为导,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高效课堂从“简”而来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意思是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课堂上也是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教得越多,学生习得越少。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摒弃课堂上的自得其乐和传统说教,主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体验和探究认识客观规律,做到欲求“得”必先力“简”。
二、教学目标简单易懂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内让学生掌握所学的所有内容,教学目标简单一点,学生就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当教师将教材读厚、读深、读透后,化作更浅出的教学,把多维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实现简简单单教学,学生才能简简单单地学习。教师在课前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想一想本节课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不可能三维目标都到位,一课一得即可。有些可以留到习题中去体现,有些可以到以后的内容中去体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如登山设定终点一样,清晰、明显,做到简化、细化,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做到教有方向,学有方向。
三、课堂导入简洁明了
简洁自然的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前奏,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学什么,不学什么;自己教什么,不教什么。通常情况下,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四、教学环节尽量减少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在教学中尽量简化环节,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去读书,读懂意思,思考学习方法,积累知识。教学环节的简化,着重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精选。有些老教师对教材挖得太透太多,什么都不放过,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收获甚微;而有些青年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节课要让学生学的东西太多,可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教师只能精选学生的兴趣点和生长点进行教学。课堂环节太多学生会记不住,节奏太快学生会跟不上。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研读可以有诸多感受,但不能把这种感受强加到学生身上,看似问题连贯,内容丰富,面面俱到,实则使学生失去了思考品味的空间和自我探究、实践的时间及欲望,这样的课堂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自信感和成就感。教学环节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监督、引导的地位,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不解之处放慢教学节奏,在学生易懂之处压缩教学时间,做到因学施教,顺学而教,灵活调整内容、教法和学法。
五、高效课堂从“实”而来
“实”即扎实、朴实、厚实。课堂教学就应该是真实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朴实的,学生的内心是无拘无束的,而不是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圈,让学生准确地往里跳;更不能像有的公开课一样师生合作完成一场表演,课堂上热热闹闹,看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和谐,却因有了表演的痕迹,而没有了真实的效果。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和实践,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率的。为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从而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教得实在,学生学得也实在,课堂充满了真实,收获才能厚实。
六、高效课堂从“改变”而来
不同的學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努力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讲解,互当小老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理解、掌握知识。
七、高效课堂从“生成”而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身心素质状况、知识能力水平、道德情感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对知识常常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存在困惑。因此,在课堂上常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发现这些突发状况中蕴含的教学契机,善于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去点燃学生的思维。
以生物教学为例,如在讲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了侵染的全过程,用比喻的方法解释“注入”这一步。“注入”就像打针一样,注入的是药水,而针头和针管并未进入,噬菌体注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我先表扬了这个学生,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顺水推舟,发动全班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探讨通过什么方法最简便地从子代噬菌体中得出结论。学生很快找出答案——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具体怎样进行呢?有的学生提出直接给噬菌体标记元素。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讨论。最后又否定了这种想法,又有同学提出新的设想……本节课变成了一堂在学生思维碰撞下的共同探究课。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价值,从而产生不断创新求知的欲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又如在上“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一课时,在完成传统的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探究实验后,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备课时,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这可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还是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吧。于是我坦然地告诉学生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做实验来证明。我让学生用身边的玉米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考虑得也非常细致,把本课所探究实验的原则充分应用上了,设计多组对照,真正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其合理性和周密性。
上面的例子中,我没有否定学生的设想,也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逐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更肯定了学生学习中所运用的求异思维。这两个案例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也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因此,教师要不断迎接挑战,因时而变,因情而作。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变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自如应对。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预定计划。經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补充和调整。抓住课堂中的普通事件和偶发事件,捕捉教育契机,才能与学生共同构建起灵活开放的生成课堂。
八、高效课堂从“新”而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班制”“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进,实施选课走班让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课堂教学自主权,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需要转型,教师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素养,具有自我把握和再造课程的能力。既要把学生领进学科,又能让学生走出学科;既是教书先生,又是人生导师。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高效课堂的实践者。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在创办高效课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新课程改革下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下大力气,做真功夫,才能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让清新的空气吹进课堂,让课堂充满青春活力,让课堂在青年教师的努力中务实高效。
参考文献:
[1]闫泽亮.关于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2]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
[3]吴举宏.问题及其解决:思维生长之道[J].中学生物教学,2013,(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