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爱萍
[摘要]凡是小学教师都知道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手段。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算理就是怎样算的道理和依据,一个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一个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二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算理教学在低段数学
凡是小学教师都知道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手段。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算理就是怎样算的道理和依据,一个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一个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二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策略。
梳理1~3年级的计算教学,几乎所有的计算都是通过动手操作、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以加、减、乘、除和小数、分数计算教学,阐述进行算理和算法的教学的过程。
1.以加法为例讲解算理算法
教学9加几时,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进行教学。先抛出问题9+4等于几?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学生汇报后,教师择优讲解,运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算理和算法:左边是9根小棒,右边是4根小棒,先从右边拿一个小棒放到左边,左边凑成1个十,右边是3根小棒,是3个一,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凑十法)。
教师接下去又追问:为什么要把右边的这根小棒拿到左边去呢?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左边正好有10个了,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正好是13,这样算简单。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认同学生的想法。及时出示分合式:4可以分成1和3,先算1加9等于10,再算10+3=13,并说明这种方法叫“凑十法”。算理和算法有机结合,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
教师要注意通过多元表征的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通过直观或操作,将动作表征转化为符号表征,突破教学难点。
2.以减法为例讲解算理算法
在教学56-18时,教师提问:“你能想办法解决吗?如果用小棒摆摆,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先拿1捆出去,还有4捆,6-8不够,从1捆里拿8出来,还剩2根,这2根和6根合起来是8,另外还有3捆(30),最后就是38。
第二种:先拿1捆出去,还有4捆,6-8不够,6根里不能直接拿8根出来,拿1捆打开,与6根合在一起就是16根,拿8根出去,还剩8根,最后就是38。
第三种:先拿1捆打开,与6根合在一起就是16根,拿8根出去,还剩8根,还要拿10根出去,最后就是38。
有三种拿法就有三种算法,那么怎样在竖式中表现出来呢?第一、二种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它不便于写竖式,但可以口算。第三种学生会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这时正是老师向学生说明退位减算理的最佳时机。老师运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算理和算法:教师说明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借的“1”是十位上的“1”,所以是1个十,1个十是10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16,16-8等于8,8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1”剩“4”,4个十减1个十等于3个十,所以十位上写3。讲完后,还可适时提问十位上为什么用4-1呢?突破难点,突出易错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3.以乘法为例讲解算理算法
在教学16×3=48时,可让学生一面操作小棒,一面叙述过程,先算3份每份6根的小棒共18根,再算3捆每捆10根的小棒共30根,合起来是48根,同时要求学生用竖式记录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学生操作时教师要适时提问:“单根的小棒有18根了怎么办?”学生答:“满10根捆成1捆。”“为什么一共有4捆小棒?”学生答:“3捆加1捆是4捆。”在写出简化的竖式后,要让学生结合小棒说一说积的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特别提问:十位上的4是怎样来的,加深对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进位法则的理解,为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打下基础,使知识具有延伸性。
4.以除法为例讲解算理算法
教学52÷2时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的数分完以后还有余数怎么办?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个十),所以商要写在十位上,剩下的1捆(1个十)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所以商是26。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及时出示课件展示,并板书竖式,把每一个分的过程体现在算式中,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由来。52除以2,先用十位上的5除以2商是20,所以商要写在十位的上面,分完40后,还余一个十要与个位的2个1合起来,12继续除以2,商是6个1,要写在个位上。在理清了算理的基础上,自然渗透了算法,掌握了算法。
5.以小数为例讲解算理算法
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将商品价格小数转化为角,再进行计算,进行了知识的转化,学生就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对比着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为什么0.2要这样写。这时教师及时出示正确竖式计算,可以将“元、角”写在竖式上,便于感悟其中的算理。
教师讲解小数点对齐,小数点担负着区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角色。从数位角度思考,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6.以分数为例讲解算理算法
教学■ + ■等于多少时,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出示分西瓜图例),哥哥吃了西瓜的■ ,弟弟吃了■ ,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桌讨论: ■+ ■ 等于多少?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集体验证:
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
方法2: ■是2个■ ,2个■ 加1个■ 是3个■ ,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引导辨析:■ + ■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教师讲解,因为西瓜分的份数没变,所以分母不能变,及时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和做分子。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通过几个例子的展示,大家都能看到,图文结合、动手操作对小学低段计算算理和算法的教学是多么重要,它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算法——明确算理——总结算法”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对具体题目计算方法的讨论到一般的计算方法概括;由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对计算原理的理性认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计算方法,而是一种学习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掌握算法,是准确计算的前提,是为高段多位数的学习积累经验,是建构知识框架不可缺少的过程。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用活教材;要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要在现实情境中“算用”结合,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不断思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计算的习惯,努力让计算教学更“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M].荆门:荆门日报社,2013.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