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理知识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10

于春柳

在文科综合高考复习中,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学科之间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相互迁移的。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笔者比较注重历史与地理等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有效提高了文科综合备考复习的效果和学生的试题解答能力。

一、总复习时选择历年高考典型例题讲解

例1(2000·全国文综卷I)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例2(2008·广东历史卷)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例1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其各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以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考查考生,是一类较好的史地综合性试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的具体特性。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帆船可以利用风力的特点选择航行时间,故例1正确答案为D。例2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地理知识中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对图中历史活动(先民农业或主要经济活动中心不断南移)分布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历史现象或活动存在的时间特性,故答案为D。

启示:这类题以理解特定的地理知识的时间规律性为先决条件,依据地理知识的基本特点对相关历史知识或现象进行阐释、说明或归纳,以达到理解历史现象或解决历史问题的目的。

例3(2008·北京文综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例4(2009·重庆文综卷)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例3要求用基本地理知识去了解题干中地理术语“旱”“雨”“水旱”等的含义,再结合人类特有的生产生活活动“引水浸润”“杜塞水门”“水旱从人”“征丁……护之”等进行分析,最后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地理活动空间“蜀”得出解题的关键信息,答案A就显而易见了。例4解答的关键首先是抓住关键词“淮水以北”“水利工程”,然后联系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进行逐项排查,故答案为C。

启示:地理环境中的地带性差异,不仅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造成了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只有抓住地理知识特有的属性,在解题中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总复习时适时设计综合课题

在历史总复习时,教师首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巩固、系统化及学科内综合,然后在复习范围内以某一知识点或有关的社会重大现象、问题为组织核心,设计综合课题。课题以历史、地理知识为主要背景材料,再让学生自主搜集其他材料,在此基础上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水利工程时,背景材料涉及历史课本中春秋战国时兴修的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元朝的运河等和地理课本中的现存运河、正在实施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搜集和组织材料,然后自由讨论和分析问题,时间可适当延长至课后,教师最好不要限制或事先指导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好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准备。当学生经历了搜集材料、讨论或独立思考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观点或结论性认识时,教师再作总结。教师应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言之有理、独树一帜的观点。最后检测活动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应鼓励其继续探索,或写研究性小论文或作调查报告。最后的应用阶段可检测学生应用已有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其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多种因素。

进入高三总复习后,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综合题,是在学生具有相对系统、完整的不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便于将各科知识迁移、重组、整合,易于学科间知识、认识和方法的相互交融,使学生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整理资料或与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自身的学科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历史教学应融入地理学科知识,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讲授新课时应采用科际联系,总复习时应适时设计综合课题,探索出史地学科综合的模式。实践证明,在高考文综考试中,恰当运用地理知识对提高历史学科的答题能力有很大帮助。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无论选择题还是大题,无一例外,都充分运用史料命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史学功底,能筛选材料、分析和运用材料,即梳理材料的逻辑顺序,对史料进行分类,解读史料结构,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赵永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