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文福
我校开展的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心得,与同行们做些探讨。
一、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问题式快乐课堂的基本教学步骤是:“独、议、亮、点、扩”五步。具体操作是:先精心设计好这节课的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课本完成答案,这是“独”;接下来,让小组成员之间对问题进行讨论,给出统一答案。这是“议”;“亮”指的是教师组织各小组把问题答案向全班同学展示。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对抗,一个小组回答后的答案,其它小组可以指出错误或不足,可以补充;“点”指教师点评、点拔。点的要精,点到要点上。学生会的不要讲,学生能看懂的、小组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不讲;“扩”是指知识的扩展、延深、巩固。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讨论,教师点拔强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的应用与深化,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的具体操作
1.非实验课的教学操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非实验课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以初三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二节《欧姆定律》一节为例,在第一节实验课《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操作设计这节课。先用课件出示本节课独立思考完成的问题:
(一)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公式是什么?
(二)根据R=U/I,是否可以说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三)使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然后出示三道习题,学生先要独立完成,小组成员间再分析交流答案。习题的安排是由易到难:
第一题: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来解答。一段导体的电阻是15Ω,两端的电压是6V时,通过的电流是多大?
第二道题:是设计一个应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来解答的问题。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是0.3A,电压表的示数是6V,电阻Rx的阻值是多大?(这两道题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道题:要让学生分析电路中的不同段电路。如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源的电压是3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3A,电压表的示数为1.2V,求灯泡L2的阻值。这道题中,要让学生注意的是:L1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电阻分别是1.2V、0.3A和4Ω;L2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电阻分别是1.8V、0.3A和6Ω。补充说明一下,这个电路中还有L1、L2串联的总电压、总电流,这个问题以后再做研究。这样就扩展深化了对欧姆定律内容应用时必须注意的“同一性”的问题。
第2题 第3题
2.实验课的教学操作
以初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平均速度》为例,说明一下由于实验课的特殊性,我们怎样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操作。
(一)课前将实验报告交给学生,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的预习填写以及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
(二)上课时,先拿出实验报告,各小组内检查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并讨论完善一下实验报告的填写。
(三)教师引导各小组间展示填写的内容,主要展示一下实验目的的填写和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对实验表格的设计形成统一的样式。
(四)然后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检查,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实验结束后,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教师组织讨论是否可以计算一下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如何计算?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注意对应关系。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这样,在实验课中,我们的“独、议、亮、点、拔”的教学思想也贯彻在其中。
总之,我校的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师教生、生教生,教与学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 刘新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