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4-05-10

【摘要】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传承不断。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的传承也一直是重要使命之一。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缺乏充分的感知和传承。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研究,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型和教育职能的转化,相信可以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1-0069-01

【本文著录格式】蒋敏芳.试析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19(21):69,71.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负担较重。再加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高中语文课堂长期不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比较肤浅。但随着新课标、新高考政策的落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教育策略,实现人文精神的深度渗透。

一、发掘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实现平滑过渡

人文精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爱国之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爱情,可以是文学涵养、社会道德价值、执着的科研探索精神等。我们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就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不能生搬硬套。

根据语文教学进度,结合语文课文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平滑的过渡方式。比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谈到了应该如何去获得教养。其实,教养本身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教养的获得可以来自于书籍,也可以来自于校园。老师会从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点切入,跟学生谈论教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谈论如何在校园里获得教养,如何从书籍里获得教养。

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养的理解,老师还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行为和现象,让学生去分辨是否有教养。比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满心怨愤,对同桌发脾气;或者有的同学在老师组织的自习活动中态度消极,并对其他积极学习、认真学习的同学态度鄙夷;还有的同学对自己成绩好的科目洋洋得意,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绩说三道四缺乏尊重。诸如此类的情况,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用教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人文精神的继承者。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生动情境,让学生获得真情实感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共鸣,获得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是人类或者一部分人在某种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内涵、文化素养、情感共鸣。这种精神本来就是和人们的情感情绪、思想认知紧密相关的。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一个生动活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情感共鸣,这是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路径。

比如在学习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内容时,老师知道学生对于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环境缺乏基本的了解,很难捕捉到小说中的人文精神。为此,老师在教学中大量利用信息技术来搜集素材资料作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说的魅力。首先,我在网上搜集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内容的视频给大家作为参考。相比小说中的文字描写,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场景塑造、情节递进更加直观和生动。而且这部电视剧是备受社会各界青睐的经典作品,拍摄的质量很高,对《红楼梦》小说的精髓把握得很到位。通过看视频,对照小说中描写的情节,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除了视频资料支持,老师还下载了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剧照给大家看,让学生对照去了解每个人物的形象特色。比如在作品中描写林黛玉有“不足之症”,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老师将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的剧照展示给同学们看,从人物的相貌形态、身姿体态去感受人物形象的特征。疼爱孙女的老太君,凤辣子王熙凤,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也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老师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艺术内涵、思想情感、作品主题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基于大家观看资料所获得的体会,老师还会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拓展和发散。老师会问学生:你如何看待王熙凤这个人物?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物,你会跟她成为朋友吗?在这里,老师其实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去看待生活中一些性格泼辣、灵活机敏的人。在大家的讨论中,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介意和王熙凤这样的人物做朋友,但也不敢深交,觉得这样的人物不太可靠。也有的同学认为: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个性和形象,其实也是受到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有对是非曲直的辨别能力,要积极接受正能量的影响和引导,同时自觉摒弃不良行为现象的影响,做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青年学生。这样的感悟体会,是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人文精神主题的探讨交流

要让人文精神的教育深入人心,光着眼于课本内容是不够的,更要和生活实际紧密衔接,和高中生熟悉的、接触的、了解的事物现象紧密结合。比如在讲到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珍爱生命》这一单元的写作教学活动时,其中传递了一种写作观: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根据课文要求,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堂写作训练课,要求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现象,并写出观察体会。

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老师在传授写作技巧方面知识的同时,也会顺势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讨论交流。比如有一位同学写道:我在周末去公园晨读,看到了公园里晨练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年纪虽然不小了,但精神气质却很好,笑口常开、热爱生活,真是让人羡慕。在这里,老师顺势展开话题,畅谈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应该如何做到在年老体衰、精力不足时还能找寻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的美好。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树立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实现了人文精神的传承。还有一名同学写道:我细致地观察了班级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发现他们真的特别努力,而且特别自律。围绕这个发现,老师也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一个人想要取得好成绩所应该付出的努力,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同时鼓励大家要形成自律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中保持专注力,并积极尝试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讨论,也给学生带来了人文精神的深切体验。

类似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在写作课、口语对话课、试卷试题讲解、语文课文讲解等各个环节非常适用。我们围绕高中生比较熟悉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让人文精神教育更有共鸣,更有说服力,在高中生的心里扎下了根。

四、结语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尚未成年却又即将成年,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体量却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成长发展还将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为学生心智心理的成长提供一份良好的引导,这更好地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教育职能。可以预见,随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持续渗透,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也将迎来可喜转变。

参考文献

[1]陶永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8(9).

[2]程红辉.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

[3]赵宏园.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24).

[4]唐建宏.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传递[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8).

[5]陈龙.刍议高中语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