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时间:2024-05-10

【摘要】逸少的《兰亭集序》以其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流传百世,那一次兰亭集会,更让世人慢慢品懂王逸少人格中透露出的书法气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也逐渐让我们读懂了东晋风骨的魅力和时代的无奈之感。本文将从逸少情入手,明会稽之“乐”,析忽来之“痛”,解千古之“悲”。从兰亭到逸少风骨,读懂风雅背后的真实。

【关键词】逸少风骨;会稽之乐;忽来之痛;千古之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激趣导入,以帖入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知天命年的王羲之和当时名仕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上的兰亭,他们流觞曲饮、赋文作诗,并集结成册《兰亭集》。王羲之乘醉挥毫,成就了中国书法巅峰之作——兰亭帖【PPT展示】。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标志,便是中国所特有的书法艺术。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里提到“他们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请大家根據兰亭帖的“线条”,猜测此帖作者王逸少,他有着怎样的“风神状貌”呢?【生答:风度、品性、气概】

后人提到王羲之笔势时,经常用【板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我把大家所说的风度、品性、气概等,概括为一个词【板书:风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集序》,寻找兰亭里的“逸少风骨”。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作者的“风骨”,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他蕴含在文字里面的情感来体现的。大家能找到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3个字吗?【板书:乐——痛——悲】

三、合作探究,梳理情感

(一)明“乐”

(生概括)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类;游目骋怀,极试听之娱;乐事:修禊事,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板书:四美具、二难并】

(齐读第一段)师:此部分,文气流畅,自在无碍,紧系兰亭山水美景,记录诗人吟咏之雅事,简洁的文句,散发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味,给人宁静的感受。我们感受到这既是一场盛宴,也是一场雅宴。正如《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曲水流觞》里提到一般:“兰亭雅集把民俗活动、自然审美和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借春色宜人之天时,融山水环境之优美,行曲水流觞之风雅,在这里,风景园林与文人生活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并相得益彰。”好一个兰亭盛会!

(二)析“痛”

师:可是接下来,作者的情感急剧变化,一下子由“乐”转向了“痛”。朗读第二段,讨论王逸少为何而痛?

生1:感叹生命很短暂。师:能结合文本语段,具体说一说吗?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板书:生命无常】生2: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他从盛宴,讲到“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3:“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遇到快乐时,暂时感到满足,却不知道衰老将至。说明年华易逝。生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板书:快乐易逝】师:大家再阅读一下第二段,看到这“人生无常”“快乐易逝”前面还提到了什么内容?生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师:他们在做什么?生2:悟言,放浪形骸。师:悟言什么?生5:怀抱。师:怀抱是什么意思?生5:襟怀抱负。师:逸少等一群贤者,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本该“兼济天下”,畅怀理想,为什么会在一室之内抒发他们的襟怀抱负?又为何选择了一种对世事不理的态度呢?生6:因为……他们受伤了。师:他们为何会受伤?(生默然)师:看来我们还是得走进王羲之生活的那个时代,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PPT展示余秋雨《遥远的绝响》选段】

师:在这个“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众多读书人不再相信“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看天下”的道义,转而去相信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这里的“言”,在东晋时期有个专有名词叫“清言”或“清谈”。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板书:时事维艰】

师:面对“时事维艰”“快乐易逝”“生死无常”之“痛”,许多人吓坏了,“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更有甚者,他们“一死生”“齐彭殇”。那么当时的王羲之,是否也追随流俗而去了呢?生7:没有,文中提到王羲之对此的看法“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觉得死和生是很重要,曰“死生亦大矣”。师:他从这种生命之痛中,明白了什么?生8:正因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所以告诫大家要学会珍惜。师:王逸少在乐与悲之中体悟到生与死的不同。庄子试图泯灭生与死的界限,他却对老庄的这一哲学提出质疑和否定。人生最彻底的自由,莫过于从对死亡的恐惧中摆脱出来。一旦卸去了这一重负,其他烦恼与痛苦也可以引刃而解,所以他选择了做一个直面死亡的猛士。这种生死之思正是他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思考和留恋。

(三)解“悲”

师:作者在痛定思痛之后,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悲。阅读第三段,他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生9:昔人的兴感之由,今人的生死之叹和后人的哀悼。师:逸少通过古人、今人、后人的角度,道出“生死之思”的千古命题,他由己悲人,由古及今,由今推未来,把这种深刻变得厚重,变得一以贯之。最后他顺势提出本文写作的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他希望后来人,感悟的正是对生命哲学深深的思考。【PPT展示周国平先生《只有一个人生》的选段】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四、课堂小结,明晰风骨

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乐”“痛”“悲”的情感,我们不仅寻到了逸少在“乐”里渗透的飘逸、洒脱、亲近自然、享受生命,这“飘若浮云”般的“风骨”,更从他的“痛”与“悲”中寻到了他作为一个士大夫对江山社稷的悲悯情怀和勇敢正视生死,这“矫若惊龙”般的“风骨”。

【PPT】“逸少风骨”:既有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潇洒;又有悲悯苍生,正视生死的勇气。

好文字的生命力,他拨动的是千百年来大家心底一直潜在的那根琴弦,凡入乎其内者,莫不感而遂通。于是它便成为今人与古人、后人与今人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诚如先生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板书:

五、教学反思,常读常新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已是五十天命年,对世事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已进入到另外一种层次,而这种层次又是现在的我们所不能企及的。“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我相信,一定有一种“声音”,我们越过千年时空的山岭,可以达到彼此的内心。《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让我找到了上课的灵感:是否可以从“书圣”“东床快婿”“兰亭帖”这些词中寻找突破口?我想到了“风度”,想到了王所处的时代——东晋,我想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的两个响亮得让人魂牵梦萦的词“魏晋风骨”“魏晋风度”。从帖到人到那个时代再到文章,这样的路线虽然长,但是对本身不好理解的《兰亭集序》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读方式。从帖入手,我想得出“字如其人”的真谛,贴着文本“乐”“痛”“悲”三层情感的变化进行教学设计,又是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乐”的原因,相对易找,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四美具,二难并”来概括这场盛宴之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本文教學的难点,莫过于理解这种生命感慨之痛,所以不断提醒学生着眼于文本,从文字中去寻找“痛”之原因。学生凭借感知能力,一般能概括个大概:生命流逝之痛,快乐短暂之痛。最难的就是如何跳出文本去理解“悟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的痛楚了。及时交代东晋时期的背景,就成了推进文本理解的敲门砖了。“面对‘时事维艰‘快乐易逝‘生死无常之‘痛,许多人吓坏了,‘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更有甚者,他们‘一死生‘齐彭殇。那么当时的王羲之,是不是也追随流俗而去了呢?”这时再提出这个关键问题,学生就自然明白了王羲之的这种痛的意义,并不是消极颓废,而是积极直面的。从痛到悲的升华,主要抓住“痛定思痛”后的“叹”,这可以说是王羲之认真思考过生死命题之后的一种人生觉悟:生命之痛古而有之,无须悲观。我们可以把“书圣”这个称号看成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提醒着世人当珍惜短暂的生命,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

通过对文本中“乐”“痛”“悲”三种情感的分析,让学生从文字表层到文字里层到文字背后,深刻理解“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飘的是遗世独立之情怀,矫的是正视生死之骨气。

作者简介:陈柳昧,1987年生,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