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包佛忠
【摘要】全球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但是我国“绿色教育”相对滞后,而语文学科承担着对下一代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关注当前我国的“绿色教育”现状和研究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文章具体探讨了四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唤醒学生的绿色生态意识;以课外绿色散文,点燃学生的绿色忧患意识;结合写作和实践活动,落实学生的绿色意识。教师结合自己具体的学情,恰当地运用这样的策略,就能够有效地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绿色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春天终于到了,我凝视着校门前补栽的、已吐芽的、却又被拦腰折断的小槐树,一幕幕少年儿童破坏生态环境的情景即浮上脑际:田间地头,成群的孩子捕捉青蛙;林荫道旁,遍地的小孩弹射筑巢鸟儿;山头原野,结队的少年在挖山药……我不禁惊叹,我们对青少年的“绿色教育”太滞后太轻视太薄弱了。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全球变暖的形势日趋严峻,又经过20世纪环境大破坏之后,我们已跨进了新世纪的门槛,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绿色运动,到90年代末已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全球性运动,绿色文明理所当然地成为本世纪最为重要的主题。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深入地追思自热,关注生命,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热切呼唤人类遗忘已久的绿色精神乃至生态文明,而教育事业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在素质教育中,绿色意识应是一项重要内容,更何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培养绿色意识贯穿在教育教学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新课标总目标四个学段在这一点上都没有明确的指示和要求。这项神圣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得率先转变观念,自觉地把绿色精神渗透在教育活动中。观念转变了,才能去探寻适宜的教育方法。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觉得利用语文学科特点进行绿色教育有诸多优势,那就要努力构建满目葱绿的语文课堂。
首先,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唤醒学生的绿色生态意识。
中学语文教材选择范文时对生态环境给予热切关注。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就渗透着绿色意识培养。古代诗人笔下的自然界是那样令人神往,弥漫着典雅之气的古典诗文最易激起同学们追思自然的情怀。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意境和平、静穆、淡远,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出群山环绕、花团簇拥下的古典村落。诵读古人的绿色诗篇,让“清新纯净的绿意洗涤我的灵魂,连我的血液也染得青碧,驱赶了尘俗的纷扰,开悟了天人合一的真谛,求得心灵的超脱与睿智”,学生陶醉在诗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绿色意识油然而生。
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文《向沙漠进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等,通过认识沙漠、泥石流等自然的特征、危害、防治规律,培养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信心和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散文。《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了一个晶莹洁白、造型各异的冰雪世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描写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美景:“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清淡柔和,交相辉映,妩媚迷人。”则把人带入“从漂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仙境当中,在学生的身心得到净化的同时,一定会唤醒学生热爱环境的激情。
其次,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纵观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又能成功地保护自然生态,实现三者的平衡和谐。就拿瑞典来说,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近代工业刚刚起步时,瑞典就颁布了有关森林保护的法令,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法。这就使在20世纪全球环境大破坏的旋风中,瑞典能够让现代化与环保形成良性循环,创造出如诗如画的世界:“走在瑞典,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森林环绕湖泊,湖泊连着大海,大海映着蓝天。人便处于这样一种近乎完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一方面仍然享受着现代带来的所有便利和舒适,一方面仍然享受着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这就不能不使人感慨人与自然、现代化与生态原本是可以友好相处、协调发展的。”陶渊明笔下古代中国的“世外桃源”是虚幻的,而现代“世外桃源”是真实的,她的现实存在不是中国,而是在西方的瑞典。我们不能不掩卷追思,经历了近现代连绵战争硝烟,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运动,70—90年代乱建工厂、肆意排放“三废”、肆意砍伐、肆意开荒地、大量施放农药等劫难的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生态文化社会,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绿色”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视国家生态环境现实,激发历史所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
再次,以课外绿色散文为火种,点燃学生的绿色忧患意识。
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绿色散文作家,站在生态学立场,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展开了批判,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保护地球,维护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军旅作家李存葆的《鲸殇》和《大河遗梦》,散文作家梁衡、周涛的系列篇章,都是一篇篇言辞犀利的“绿色宣言”。《鲸殇》的作者看到电视里鲸类“集体自杀”的情况,都不免黯然神伤。他深刻指出:“人类真正的不幸,在于不懂得在珍惜自身的同时,也应珍惜身外的一切生灵;不懂得自身生命的彩练原本与身外生命的霓虹连成一片。人之外任何生命的毁灭,不仅是兽的悲哀,更是人的悲剧。被毁灭者价值愈高,悲剧就愈显沉重。然而,有着思维的人类又常能在反思的痛苦中深刻,在自酿的苦酒里清醒。”读之使人猛醒,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保护身外的一切生灵不受侵害,在终极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息。这类散文深广的忧患情思,强烈的绿色意识,正是我们唤起学生心灵的好教材!此类作品,可介绍给学生课外阅读,也可以选择典型篇章配合教材在课堂组织学习。
最后,结合写作和实践活动,落实学生的绿色意识。
教育者的种种努力的最终结果是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到感化和提升。在写作训练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绿色意识”培养,把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渗透其中。如命题作文“我为社会撑上绿荫”,可專写环境问题;话题作文“环境”更是针对性强;材料作文,可给出“土地日趋荒漠化,兰州西固区等地空气污染严重”“我县2013年 ‘5·12特大冰雹泥石流灾害”“2018年全国各地频发的特大洪涝灾害”“日本历年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大肆残忍捕杀鲸鱼”的视频之类的材料作文素材进行写作;或结合植树节美化校园、“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促使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亲身经历,真切地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美化环境的好处,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能自觉地矫正以往的不良行为,从爱护校内外的一草一木做起,切实提高自己的绿色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辉.在自然中漫步——瑞典散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附 注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大班额环境下的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6]GHB0108)研究成果。
(编辑:张晓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