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时间:2024-05-10

黄晔璐

【摘要】语文基本的文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是无法否定的,因此作用于理性思维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习力和兴趣性。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提纲挈领,把握思路,培养整体阅读思维的实践运用;可以使学生自发阅读,自主分析,提高学生自己阅读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以有效整合、灵活迁移知识点,增强知识点实践运用的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广泛。

【关键词】整体阅读;自主阅读;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详细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尽管一直以来,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终存在某些分歧,但语文基本的文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是无法否定的。就工具性功能来讲,语文学科同样具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理科的条理性思维方式,基于学科特点的语文知识也是极其琐碎而繁多的。知识树就是由魏书生老师在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这个特点而设计出的一种构建语文知识的图示结构。它由四部分知识(基础知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知识)构成树的四大枝干,并由此四大枝干再依次分化出22项131个知识点,从而统摄所有初小语文知识。这其实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简单的结果呈现形式。

一、提纲挈领,把握思路,培养整体阅读思维的实践运用

语文以阅读文本为第一要素,一切知识的构建都是建立在文本的字词句段的组合中,而字词句段都不能独立地、割裂地表情达意,必须放在整体中才有了互相呼应彼此联系的含义作用。因此,对于文本的整体阅读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任务。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师提纲挈领,简化课堂不必要的琐屑提问,使课堂更条理化,流程更清晰顺畅,便于学生纲举目张,掌握课堂及文本的重要“枝干”信息。例如教学《幽径悲剧》一课,以题目“悲剧”为中央图形,醒目地作为学生的注意力焦点,以“悲剧”的概念“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中“美的东西”“毁灭”作为主干向四周放射,再以“美的是什么”“美在哪里”作为“美的东西”的分支,以“谁毁灭”“为什么毁灭”作为“毁灭”的分支。

二、自发阅读,自主分析,提高学生自己阅读的兴趣性和有效性

教学工作中常常有一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同追求。语文文本千千万万,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知识水平,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语文教师日常教授的课文只是一种示范举例和知识点的切入口,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增强还需要他们自己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可是,事实上,很多学生沉迷于更为流行的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不愿去研究看似枯燥的无形象文字符号,对阅读缺乏兴趣,主观上自然就不会去思考文字的内涵。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思维导图强化图形和色彩,更切合学生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犹如图画一般的图示自然会促使学生自发去阅读,兴致勃勃地“画画”,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从语文学习的长远目的来看,低年级无目的、无要求的阅读可以更大地提升阅读兴趣,为将来的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奠定基础和衍生广度。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阅读阅历,有了基本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如果不去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等诸多工具性能力,是无法品析更复杂的情感、解读更复杂的文本的。所以,除了感性地去阅读、直观地感受,还要加入理性的思维辨识,融入客观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本是让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增强自我学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来实践于教授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首先要提炼关键词,也就是对每一自然段的内容的概括;然后要确定中心词,也就是明确分析切入口,作为中心图;再运用发散思维依据老师给出的知识网络范例或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分类枝干,标示相应内容。例如针对不同文体,也可以用这种类型的思维导图形象表现各掌握要素。例如教师就可以用“括号式”的思维导图教给学生如何提高一般散文自我阅读的有效性,以“一般散文”为中心词,首先可分出“朗读文本”“整体感知”“细致分析”三个第一层面的步骤,然后从“整体感知”中分出“内容概括”“情感线索”两个层面,从“细致分析”中分出“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词句锤炼”等次层面。这种图示强调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更明确阅读的方法步骤,让学生做到有法(方法)可依,有路(思路)可循。

三、有效整合,灵活迁移,增强知识点运用能力的实践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一种学习方法,对语文的学科教育有着显著的帮助作用,但是这种思考方式似乎更适用于数、理、化等需要条理性、逻辑性学科的概念关系网的建构,而对于像语文这样的更偏重于情感体验的学科,其效果不够明显。但是,现阶段,学生语文水平的评价还是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以各知识点构成文本阅读的考查点。因此,思维导图的切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联系记忆能力,提高答题的精确全面的能力。

文本是千千万万读不完的,题目是千千万万做不完的,要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答题能力,就要有不同于文本阅读自由性体会的教学策略。原始文本是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大多还是贴近生活,能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共鸣。但是以知识点的题目形式出现的考查方式却会让真实能力与实际水平有时产生偏差,更夹杂了一些概念化的术语,使得“因人而异”的文本阅读体验有了明确的、固定的“语文知识点”,也就是便于批改、有分数的所谓“标准化”参考答案,增加了记忆和答题的难度。恰当的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高效教学策略,将理科归纳知识点、建立内在逻辑关系、建构知识网络的思维方式渗透入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中去。学生用原有的语文文本阅读的知识结构去同化任意一篇新的不同的文本材料,并且与新材料产生关联,这是“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必要的起点”。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已经初步建构了必备的语文知识点的网络思维系统雏形。就初中语文知识点常考题型来看,更侧重于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基本文体文本的表现技巧、句段作用、情感含义等工具性能力方面,思维导图的基本形式可以更为具体形象地展示,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展示知识点“散文中句段作用”的一般答题点,以“句段作用”为思维图中心词,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引导出“在标题中作用”“在开头作用”“在文本中间”“在结尾作用”这四个层面,使学生条理清晰而全面地根据句段的位置判定答题方向,明确答题要点。

随着学科渗透思维的广为认同,随着诸多孜孜以求的教育家们开拓性思维的推广,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学习中诸多领域,例如小组合作的每一个学生思维的结果展示、课后复习建构知识网络、教师评价多元化的表现等。我相信,思维导图这种强大的逻辑思维工具将会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未来!

(编辑:龙贤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