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文言文解读法初探

时间:2024-05-10

冯元粉

【摘要】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教材还是考试中,高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时间距离所造成的学生视界差异,阅读文言文时存在着阅读障碍。这里说的解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己理解阅读文章,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读懂文章。教师自己读是前提,读懂了再指导学生读。本文试图依据古典文学的文体论、创作论等理论中的基本思想,探索高中文言文解读的基本方法,试图找到打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解读法;《陈情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通过文体识脉络

古典文学的文体论告诉我们,古人作文一般根据不同的文体来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而且同一种文体写法基本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以体定势”,用现在的话来说,每一类文章都有它的套路。不论是陆机的《文赋》还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写得非常清楚。我們只要明白了这些套路,就能够把握住文章的基本脉络,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线索。这是我们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比如《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文体是“表”,这种文体的特征在《文心雕龙》里讲得很清楚,那就是“陈请”,就是陈述某种请求。具体到《陈情表》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读懂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个问题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愿”字提示得很清楚。

如何陈述请求?无非三种方法:陈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一来,我们就抓住了文章的脉络了:一是作者陈述了哪些事情;二是作者以何种情感打动皇帝;三是作者以何种道理说服皇帝。如果文章每一段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读,这篇文章的思路就理得比较清晰了。

二、抓住文眼晓大意

古典创作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古人写文章一般都会设置一个文眼,这叫画龙点睛。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个文眼,那么文章的大意就基本知晓了。这是我们解读文章的第二步。

《陈情表》也有一个文眼,有人认为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这句话,我认为不是。这句话只是文章的写作目的,而文眼应该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那句话。这篇文章是紧紧围绕一个“孝”字来写的,无论是所陈之事、所动之情还是所晓之理,孝是事实,是情感,也是道理。所以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是“以孝治天下”这句话,孝治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孝 经》里说:“夫孝,始于父母,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德之本,是为人之本,也是治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孝治天下”这句很能打动皇帝的内心的。从孝的三个层次来说,“事亲”是根基,没有根基,谈不上“事君”,更无法“立身”。孔子说“立于礼”,不孝之人不无以立于天地之间的。

三、细究文辞通情理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心”代表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文章的主题。作文必然是主题先行,所以先“心生”而后“言立”。而对于读者来说,则必须从作者所立之言中去感受作者所生之心,这叫“披文以入情”。正因为如此,我们解读文言文,必须细究文辞,甚至穿越字面的意思,才能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解读文章的第三步。

《陈情表》第一段有个词是“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这个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孤苦伶仃之感。这样理解当然没错,但是只是这么理解,就没有把这个词的特点读出来。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当然是孤独。但是一般的孤独绝对不会这样,孤独到“形影相吊”的程度应该也是极少见的,这里其实表达的是到了一种极度的难以忍受的孤独。在这种处境下,陪伴他的只有他的祖母。这里要强调的是祖母对于他的深情厚意,为下文“区区不能废远”做好了铺垫。

四、还原语境除误解

古今词义的变化尚容易消除,而文化语境的变化带来的解读的障碍像一道道迷雾,让读者不知所从,反而误解重重。但是我们解读文章,首先必须发现这些语境冲突之处,并进行还原,这样才能突破障碍,消除误解。这是解读文章的第四步。

《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一句,其实是对天地立誓。这句一般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学生。他们认为发个誓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就是文化语境的不同产生的误解。古人和我们不同,他们敬畏天地。儒家特别强调天命,不仅是自然之天,也是意志之天。《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里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真诚,也是对天发誓。当然道家讲究道法天地,天地之道是人的生命之源。所以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这句话,表明了李密心意之诚恳。

五、异文相比显境界

通过以上四步,我们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基本上就成形了。不能说面面俱到,至少大的方向不会错。而且我也认为,解读文章绝对无须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点。如果还要进一步理解文章,则可以进行比较。一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二是相同主题不同文章的比较,三是同一文体不同文章的比较。境界是中国文论的一个特有概念,这里主要指三层含义:一比思想感情深浅,二比艺术水平高低,三比作者人格高下。对比之中,可以显出境界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就又进一步了。这可以看作解读文章的第五步。

我们把《陈情表》与同一文体的《出师表》作一个对比,首先看思想情感深浅。前者体现的是孝,后者体现的是忠,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次看艺术水平,二者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叙事、说理和抒情为一体,催人泪下,可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再看作者人格,《陈情表》中的李密是一个大孝子,其孝心感动天地;《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大忠臣,其忠心让人动容。在这一点上也难分高下。整体上来说,两篇文章不分伯仲。但是我认为李密所表现出来的感天动地的孝心在当代社会中更有现实意义,值得关注。

六、常以文心明真义

一般认为,比较法是一种相对高级的解读方法。以上几种方法虽然重要,而且的确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时候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个问题,由于解读者阅读视野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够把握深入了解文章的真义。比如很多人读苏轼的文章都认为文章写得好,体现了儒释道合一的境界。那么到底什么是儒释道、怎么合一的这些问题却说不出个一二来。同样的问题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遇到。怎么解决?

古人的思想虽然博大,却也单纯,不外乎儒释道三家,而我们读到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儒家的,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而佛家的极少。所以我们应该对儒道两家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了解道家,不可能读懂《逍遥游》;不了解儒家,不可能读懂《过秦论》。这就是我说的“常以文心明真义”,在儒道思想的视野下高屋建瓴地理解文章,才能够更加真切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这姑且算是解读文章的第六步。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情表》和《出师表》,我们可以发现,李密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相对单纯。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思想相对复杂的政治家,忠君爱国,胸怀天下,所以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这一点上稍显不同。但是李密拒绝出仕,显出人格的高洁;诸葛亮由隐而仕,显出志向的博大。前者是“无道则隐”,后者是“有道则现”,二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人格!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解读确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以上方法只是初步设想,还须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编辑:郭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