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刘玉丽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本文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服饰文化和酒文化来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其博大精深。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服饰文化
《木兰詩》里有“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古代衣、裳并称时,“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但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而且古代不论男女都着裳,后来衣、裳连在一起,谓之身衣。隋唐以后裳成为女子的专用服装。
《公输》里有“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五柳先生传》里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乃使其从者衣褐”。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为穷苦人所穿。
《红楼梦》里有“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纨绔:据考证,“裤”古代写作“绔”或“袴”,穿在最里边,无裆无腰,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膝盖以下至小腿部分,因此又称“胫衣”,有防护和御寒的功能。古人生活中衣、裳、裤并用,到了夏天,人们就只穿衣裳不穿裤了。由于裤是穿在里面护膝的,所以质地不太讲究,但也有富贵人家用丝织品做成,称为“纨裤”,被公认是奢靡之服,所以我们今天常把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称为“纨绔子弟”。
《出师表》里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麻布和葛布的总名,有粗细之分。按古丧服制,最粗的叫衰,例如《左传·崤之战》:“子墨衰绖”。古代平民穿布衣,因此“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称。
《左忠毅公逸事》里有“使史更敝衣,草屦”,《孔雀东南飞》里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屦、履,上古的鞋叫屦,汉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穷人穿草屦。“履”后来发展成为与至相关的几种义项:(1)踩,走。例如“如履薄冰”“履险如夷”。(2)脚步。如“步履蹒跚”。(3)履行。如“履行合约”。
《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有“着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普遍服饰,一直没有中断过。后来“屐”演变成泛指鞋。
张溥《五人墓碑记》里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指南录〉后序》里有“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绅带间,所以就把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称为“缙绅”。“绅士”的意义也由此而来。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它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它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制度得以完成,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政治秩序。所以,在传统上,服装的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二、酒文化
曹操的《短歌行》里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李白的《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行路难》里有“金樽清酒斗十千”;晏殊的《浣溪沙》里有“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的《如梦令》里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醉花阴》里有“东篱把酒黄昏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有“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家白发翁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饮少辄醉,而年事又高,故自号曰醉翁”“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由此可见,酒是物化了情感和意绪。虽然这些人的文学主张不同、风格各异,但皆有以“酒”为诗文的佳作,他们在“酒”文字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对时代的情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借酒浇愁,倾泻慷慨与悲凉的生命之歌。
王翰的《凉州词》中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的《渔家傲》里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有“酒酣胸胆尚开张”;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有“醉里挑灯看剑”。
可见,酒也成了英雄塑造的载体,折射出了英雄的胸襟,让那些面对残酷的现实而报国无门的志士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将士们有报效祖国的豪情,有背井离乡的无奈,有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借酒助兴,谱写无数悲壮的战歌。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里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还象征着亲情和友情,离合聚散,自古以来是人世间难免的事情,古代文人在离别分手之际,少不了要饯行送别,以表达惜别之情,亲人远在他乡,借酒来表达浓浓的思念之情,此时酒便成了感情的使者、亲情的纽带。举杯把盏,或共畅情怀,或遥送祝愿。
总之,古代文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诵出了生命的千姿百态,从他们的诗文中,我们品尝到了浓烈的酒文化 。
语文教材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应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及时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语文教育散发独特的魅力。
(编辑:龙贤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