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安田田
【摘要】集诗人、批评家于一身的艾略特有一段著名的文学观论述,他认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简而言之,就是用某种对应的实物、场景、事件来唤起或者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无不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关键词】语文;外物;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让外物与情感牵手。这是创作者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即融情于景、感物起兴。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依据这一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从外物的状态切入,感受外物特定状态下律出的感情基调,洞穿潜藏在文字里,借助外物之形表现的情感、精神、思想。这让学生找到了深刻理解文章的出路,同时,也让教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外物是客观性的,而情感是主观性的,这就难以避免外物与情感之间的断层出现,怎样让外物与情感整体划一,一脉相承,紧密牵手,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整理优化。
一、朗读,口述场景
朗读,是初次认识文章境界的一个仪式,随着作者字迹的辗转,学生字正腔圆的吐纳出声音,进行一次朗读之旅。在朗读中,学生自然会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出的情境之中,情境的色彩和基调会带给学生内心强烈的冲击,使之模糊地感觉某种情感在迸发,但这种情感是不清晰的,它隐藏在场景这块幕布之后。为使学生利用这种情境与作者之情感牵手,教师还要让学生抛开书本,口述作者营造的场景,进行一次有关心灵的场景体验,用心感触从每一幕场景所榨出的情感。而这些场景是用某些意象构造的,这些意象本身具有某种情感的指向性,即象征意义。学生在口述场景之时,也会随单个意象表现出的状态来变换自己的情感状态,物我一体,借物洞情。当然,为了朗读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学生朗读。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也如诗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以精湛的叙事写景艺术才能,借助白描的表达方式,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世外仙境,虚景实写,语出自然,让人极致向往。但是,作者的用意决不止于对场景的描写,正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的那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为了从场景中榨出情感,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朗读,然后将文中桃花源之景口述出来,并三言两语说说自己面对这样安乐之场景的感受。在朗读或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桃花源之情景以图片的方式展现,可以配上古典音乐,这可以蕴藉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文章场景的细腻感受。
二、表演,角色领悟
文学创造的立足点是人生,这人生是由作者的一个个自我体验构成的,作者被说的欲望牵制,将这种自我体验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对于作者来说,它不仅是一件事情、一个场景、一个外物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承载物,以美妙的格局标榜闪烁着的情感。可以说,文学即人学,无可规避人物的出场、角色的分配、矛盾的推进。所以,为了使学生从客观事物、事件中提纯情感,教师应该将文学变成人学,分配给学生角色,让学生通过表演,领悟角色,领悟角色面容下跳动的心,领悟作者倾覆在文字内容里的人生体验、情感精华。当然,这里说的“演”不是跳出文字之外,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故事陈述,而是进入作品人物的人生中,以主人公的身份亲临其境,切身感受,即把书中人物的人生当做自己的人生,在一幕幕场景中获得心灵的一次情感敲击。
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己是一个落榜的读书人,他自甘堕落,丧失做人的尊严,成为小酒馆里人们嘲讽的对象,最后的下场不为人知。鲁迅也曾用八个字概括了这个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鲁迅塑造这一人物的用意,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将这一故事演出来,要演到主人公的人生里去,切身地感受一个落魄的书生和周围冷漠的看客的精神疾病,了解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作者要呐喊的。这篇小说大体分为四个角 色:孔乙己、掌柜、丁举人、我(咸亨酒店的伙计)。旁白可由“我”来读,其他可分角色来演,未分到角色的学生可配合讥笑。
三、写作,读后感触
作者虽是站在自己的人生之处,以自我体验作为基础进行创作,但是作品之内涵却指向世界,观照整个人类。换句话说,作者看似在写自己,其实是将自己作为人类共同之情感阐述的一个切入点。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学生总会获得很多情感、哲理等层面的体悟,这些东西是学生通过细细咂味,从作者营造的场景中压榨出来的,三言两语是无法将其表达。所以,为了让场景与情感牵手,为了更好地发掘文章主题,为了有效地进行审美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一个读后感,将自己的审美观点、主题挖掘等等用写的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读后感,它以感作为中心,以读作为基础,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读,读要从文章内容中的情景点滴着手,再过渡到思考和联想,抵达主题和所受启发。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尤桐在《西堂杂俎》中评价这篇文章为:“文生于情,情生于境”,为了掘情,教师可引导学生读文探境,从文中情境的点滴入手,如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等等场景切入,再过渡到思考及联想层面,联想陶渊明所处时代背景,深刻感知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当然,三言两语无法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感触,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并进行课堂分享。
客观情境对心灵的撞击实现感情蕴藉,学生想象被唤起,情感被拨动,通往语言艺术之路,享受作者借助文字带来的愉悦感。可以说,自我情感体验与对外在事物的描写是无法分离的,作者借景抒情,读者必然要借景洞情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场景与情感牵手。
(编辑:龙贤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