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彭连芳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恰到好处使用多媒体手段,使之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扎实,让语文课堂灵动活跃、与时俱进。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彩的古诗词课堂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金钥匙,使学生顺畅地登堂入室;精彩的古诗词课堂导入,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轻松地温“故”而知新;精彩的古诗词课堂导入,是情感的起搏器,荡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精彩的古诗词课堂导入,是奏响优美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愉悦地感受到整篇乐章的动人旋律。
一、歌曲融情,荡涤心扉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耳熟能详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换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使学生得以迅速入情、移情、冶情,进而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考虑到,诗经距今已有三千年之久,且《蒹葭》这首诗精心营造了芦苇茫茫、白露凝霜的朦胧环境,塑造了一位不知男女的“伊人形象”,把处所定在虚无缥缈的在水一方,朦胧的景,朦胧的事,朦胧的地方,朦胧的感情,虽大大增加了诗歌魅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但这种雾里看花般的美感,学生难以领会。于是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歌词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拉近了学生与《诗经》的距离,并引领学生去品味、去思考、去体会、去丰富……
二、配音独白,催人入境
上课伊始,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精心设计一段情真意切,意味隽永,含义深邃的语言独白,以捕捉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此时若伴有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则更能启人深思,催人入境,激人振奋。
如教学唐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选用奥地利著名轻音乐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此曲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在华丽、明快、活泼的轻音乐的伴奏下,我满怀深情地说:“西湖的美,美在一日四时,一年四季。在晨曦里,艳阳下,落日中,夜幕里,她皆能成景;在春花,夏荷,秋月,冬雪中,她各具美态;她的美,在晴中见潋滟,在雨中显空蒙;她婀娜多姿,妩媚迷人;她流光溢彩,亮丽照人;她朴素淡雅,清丽动人;她温文尔雅,俏丽醉人;她羞花闭月,倾国倾城……这,正如苏轼所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段独白迅速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西湖湖畔,激起了学生对西湖,乃至对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图片展示,身临其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即使是富含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因此,教学伊始,先发制人,将抽象、凝炼的诗歌语言与画面绚丽、色彩鲜艳的动感图片联系起来,栩栩如生,图文并茂,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入其景,由对画面色彩、格调的感知自然过渡到对彼时彼境中诗人心境的感知、揣摩、体味……
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先由“诗画欣赏”导入新课。屏幕上显示一幅幅动感图画:几根枯藤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声声催人心魄。冷清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炊烟袅起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瘦弱羸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伴随舒缓的音乐,学生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眼前看到的是意境悠远的写意画,耳边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筝曲,诗、画、曲融为一体,他们仿佛徜徉在古典诗词的园林之中,或信步闲游,或曲径通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
再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波荡漾的精美图片: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顿感春意绵绵,春光无限。
四、资料补充,推波助澜
学生原有的认知是有限的,对诗词中的人或事的理解局限于某一个层面,解读不够深入,感悟不够透彻,如搁浅的小船,驶不进广阔的知识和情感的海洋。基于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不妨借助背景资料,如渔夫般拉一拉,推一推,给搁浅的小船引航导路。虽时隔千年,学生定会悠然心会,定会透过诗词触摸到诗人的心绪,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怡然,或惆怅,或孤苦的内心世界。
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黑暗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继而,教师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杜甫,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
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生活经历、社会动态、文化底蕴,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启迪心智、点拨心灵的指南针,更是一种以石激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
(编辑:马梦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