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字·思·情

时间:2024-05-10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从字、思、情三方面入手,着眼于具体方法的讲解,强调可操作性。并以一话题作文为例验证该方法,附下水文于后。

【关键词】高考作文;字;思;情;下水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考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高考年年考,但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因为答题时的一些小失误而丢分,痛失上榜的机会。作文要得高分,可以在以下三个字上下功夫。

一、字

字的写法:规范,工整。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1]不能勾肩搭背,不辨你我;不能皱缩干瘪,如冬日之树皮;也不能舒展若浮茶,占大片格子。

错别字,应尽量避免,尤其在一个错别字扣一分的评分标准下。一个人的脸上有了脏东西,让人看着不舒服;同样,一篇文章中有了错别字,也会让人感到别扭,并且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如何避免写错别字呢?平常训练,就应夯实基础,勤动手查字词典,勇于向老师同学请教,善于归纳总结。自己准备一个“改错本”,将易错易混的字放在一起,分析错因,并常翻常记。

文面如脸面,细嫩,光滑,若满月,似凝脂,方为好。

二、思

(一)构思:切题,新颖

构思是作文的第一关口,包括审题和立意两部分。

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审得不准或不全,势必背离主旨,劳而无功,写而无分。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方向,对所给题目或所供材料进行仔细推敲,找出关键点:对象、词句、事件。并适时运用发散思维,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

意,是一篇文章的神髓,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高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制约着文章的整体内容。立意,反映出考生理解命题意图,开掘材料的隐含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立意的方法很多:点睛法,反弹琵琶法,大题小做法,蕴藉法,庄题谐做法。

例如,以“秋”为题目,进行审题立意练习。

运用发散思维,列出内容:

秋:1.物 —— 花草,树木,其他

2.人 —— 行人,古人,自己

3.事 —— 温暖,肃杀,收获

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抓住一点入题即可。

若以秋天的声音为切入点,可做如下尝试:

声音:鸟声 蝉声 蛙声 虫声 雪落声 棋声 箫声 松涛声 溪流声 叶落声 闲谈声 读书声 吵闹声 叫卖声 车声 哭声 笑声……再加个背景“秋天”。

可以选材组句如下:春可闻鸟鸣,夏可听蝉闹,冬可寻雪落,然都不若秋可享虫唧。于秋,心闲意适,还可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间听松风声,水边听浪涌声。

发散思维由近及远的思考方式:

1.“秋”的范围有哪些?

2.“秋”涉及的古代事例有哪些?

3.“秋”涉及的现代事例有哪些?

4.自己有没有关于“秋”的熟悉的生活事例?

5.由“秋”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6.如果自己下笔,聚焦于哪一点?故事,情感,哲理?[2]

落笔前三思,落笔后才无悔。构思时应注意:不可撇开材料,另立炉灶;不可游离材料,喧宾夺主;不可雾里看花,主旨不明。

(二)文思

即对自己即将动笔的文章进行通盘考虑,在结构和选材两方面下功夫。为文章备材,在构思阶段已完成,现在要考虑的是选哪些材料,怎么组合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结构上,标题(命题作文除外),开头,结尾,线索,全文共几个自然段,都在考虑之列。标题要亮,开头要简,结尾要美,自然段要明,层次清楚,整个文章呈“线”型。

选材上,鲜活有趣,紧跟时代;视角独特,援用得当。新世纪新英雄新现象新事物,任你挑选。别再囿于居里夫人爱迪生,也别拘于韩寒郭敬明。当然李白杜甫的材料很典型,千人用万人用,你也可以用,关键在于你用的角度。角度怎么变换?发人所未发。例如:别人写李白的豪迈飘逸,你可写他的抑郁不得志;别人写杜甫的沉郁顿挫,你可写他的欣喜闲适。再如:一篇文章中,可用鱼的地方改为鲲,鲲有垂天之翼,扶摇而上九万里,可引同鲲神似的李白,以遣壮怀;可用虫的地方改为蝶,有蝶就有花,可邀佳人,可化为庄周,一书雅趣;可用树的地方改为木,“无边落木萧萧下”“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一展“秋”的温润疏朗,以抒心曲;用兽的地方改为鹿,鹿心机巧,可比性灵;用鸟的地方改为鸥,“鸥鸟”或群集,或独飞,或宿于春水边,或翔于迥地高天,可述平生。

(三)言·思(文采)

孔子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大凡写文,追求文采是必然的。好的言辞,犹如文章的“金缕衣”,让人视之,不敢不敛神注目。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也把辞采作为一个点,文辞斐然,叫“亮点”。故劝君打造“金缕衣”。

1.选词精准

李清照说“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用词恰当而精美,画面感油然而生。于丹讲《庄子》,反复说“乘物以游心”“心才远”,着一“远”字,讲出了人生的张力。李煜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嚼”“唾”二字成功地写出了少女含娇带羞的情态。平凡的材料也可通过准确地用字点化成精粹之文。如描写一个迟到的同学:“他像一阵龙卷风似地旋进了教室,吹得老师也好几个趔趄。”这样就于会意一笑中,如见其人。

2.多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比喻、排比、仿辞、转品、夸张、对偶、比拟、象征等,或单用或套用,给读者以直观、整齐、优美、有意味的印象,文章自然就“亮”起来了。

比喻。“我愿为祖国做贡献”,这个句子不形象,改为“如果祖国是雄鸡,我宁愿是一粒米”,就具体可感了。“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棉花像雪花一样。”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这些比喻都给人新奇之感,令文章生辉。

排比。“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4]运用排比能使文段节奏鲜明,语言铿锵,读来琅琅上口,余韵悠然。

比喻+排比。“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组合,会生出力扛千钧风卷残云之感。

引用。引用,我们都会,老师也强调说,引用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能使自己的观点易被别人理解。但引用应得当——“合适的古诗文”用在“合适的地方”。引用时,可以直引,即引用原文,不做任何增减变动。如“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可以暗引,即引用别人诗文时,或改换个别字词,或仅用别人的意境,或化用某个典故。如“再看那苦楚的‘诗圣亦然。他穷愁,病苦,潦倒,但他凌绝顶,小天下,念苍生,露本心。”“倒是‘诗仙李白洒脱自如,朋友成群酒友成堆,动辄豪饮三百杯,动辄骑驴游天下;见云君,会仙班,叱力士,戏贵妃。”

三、情

古人说:“文贵乎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达到所谓效果,而编入一些自认为不错的“事实”,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以我们写文章情为先,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反对为文造情。曾经有同学为了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不惜诅咒父母双亡,爷爷瘫痪在床,妹妹弱智。老师一看,就觉着假,况且,这种心态本就不健康。

个人认为,高考作文应不存侥幸之念,不涉编造之嫌,字字诚恳,句句肺腑。

附: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我的下水文)。

人生·真·香

俯身闻水,真的无香。但落花融入,有馨香一片。人生如斯,自己的行为决定了自己人生的境界,人生,惟真,香远益清。

人生,立身行事,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宽容人,视为真。此必如孟德,察纳雅言,广收贤才,容人于巨细,终成帝业。亦如玄德,三访茅庐,竭礼而侍,两心肝胆,引为知己,托孤于弥留。他们的人生,或许染垢,尘滓斑斑;或许后人非之,不敢苟同。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人生一领域的真,并有香气氤氲。

人生,呼朋引伴,啸傲江湖,当以底气为基,以义气为石,以侠气为柱,构建“人”形屋,这也是真。若如独孤求败,转徙飘零,孑然一身,只为剑道之尊,那未免难获人生之“真水”,落得个寂寞终老,唏嘘不已的下场。倒是“诗仙”李白洒脱自如,朋友成群酒友成堆,动辄豪饮三百杯,动辄骑驴游天下;见云君,会仙班,叱力士,戏贵妃,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一个“真”字了得?李白的人生显露了真性情,是真境界,可谓真作真时动人心,自肺腑飘出缕缕幽香。

人生,当以真作则,以身践行,才得以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才能身如不系之舟,心如朗空之月。“神于天,圣于地”,天地人共生共长,才得以“乘物以游心”,才能无疆,无界。庄生的蝴蝶,义山的青鸟,海子的高蹈,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打磨得坚毅无悔的真心。再看那苦楚的“诗圣”亦然。他穷愁,病苦,潦倒,但他凌绝顶,小天下,念苍生,露本心。不讳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不惧言“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高调呐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再咀嚼被火烧死的介之推,怀石沉江的屈原,宫刑加身而矢志不渝的司马迁,正义凛然不徇私情的海瑞,文骨傲立眼光如炬的鲁迅,哪一个没有一颗真心?

他们的人生,因了其真,而芳香四溢。

我相信“人生必自”,不借外力,仅凭青春躯体丈量这一生的路,一路欣赏晨光熹微,烈日嫣红,星斗闪烁。迎着这蓬勃着生命活力的路,我忽然顿悟:这就是生命的践行之道,真实地过活。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人生的豪迈与真境尽在其中,谁说“真水”无香?谁道“真境”无味?

参考文献

[1]张潮.幽梦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任志鸿.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M].西苑出版社,2004:91.

[3]孔子.论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高分作文亮点[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282.

作者简介:蒲雪咪,女,1980年生,四川阆中人,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南充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编辑:龙贤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