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子阳
【摘要】《前出师表》为千古名“表”,文质兼美。在教学中,教师从语言、人物、故事等方面挖掘文章蕴含的美,引领学生阅读、品味和欣赏。
【关键词】《前出师表》;美;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历史名人,家喻户晓;其《出师表》,获誉甚多,影响深远。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于此可见。《出师表》有前后《出师表》之分。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了道“表”,这就是《前出师表》,多年来被编入了初中语文教材。
《前出师表》为千古名“表”,文质兼美。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语言、人物、故事等方面积极挖掘文章蕴含的美,引领学生去认真阅读、品味和欣赏。
一、语言美
诸葛亮既是刘禅的臣子,又是刘禅的长辈,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奏表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要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前出师表》全文虽只有620多字,但论述透辟,句句在理,言词恳切,字字有情,尤其是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浓厚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感人肺腑。全文语言不用典故,不用比兴,也无华丽词藻,形成了质朴、率直的风格。同时,文中多用工整的排比对偶,语句除四字句外,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语言骈散结合,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文中大量的词语,为诸葛亮首创,不少词语后来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人物美
作者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出任军师,辅助刘备征战四方,为建立蜀汉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以“平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六出祁山,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他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诸葛亮在文中提到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四人,均为蜀国大臣,深受刘备和诸葛亮赏识,被选拔来辅助后主刘禅。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诸葛亮的评价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据记载,郭攸之为人和顺,凭借才学和见识名闻蜀汉;费祎性格宽和,很有才干,早年经常出使吴国,以顺畅的言辞和笃信的义理为蜀国据理力争,不为敌国所屈,后来任大将军时正确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作出了大贡献;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不畏权贵,经常敢于匡正后主刘禅的不当言行,努力保持蜀汉政权后方的稳定,为诸葛亮在外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将军向宠,诸葛亮则认为性情平和,为人善良,精通军事,能做好军队中的各项事情。
这几位历史人物,均是一心报国的忠臣,其身上洋溢着爱国、忠义、正直、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美,满载着“正能量”,都是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三、故事美
《前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和才能,就与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的事。第一次恰巧诸葛亮出外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邀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局的愿望。又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恭恭敬敬站门口,等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进去坐下谈话,请教天下大事。成语“三顾茅庐”就出自于此。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说的是白帝城托孤一事。刘备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之时,把诸葛亮招到面前,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若刘禅无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使命,尽心尽力辅佐刘禅直至病逝。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则是“七擒孟获”的故事。刘备死的前后,南蛮孟获领彝族起兵反蜀汉,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因孟获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于是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定计将孟获生俘,然后又放他让其再战,共7擒7纵,孟获才心服口服。诸葛亮见他已诚服,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深受感动。从此诸葛亮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北伐魏国。
这三个历史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三顾茅庐”,表现的是刘备尊重人才、思贤如渴、虚心请教的良好品德,传为千古美谈。“白帝城托孤”,展示了诸葛亮忠于先帝,遵守诺言的形象。“七擒孟获”,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彰显了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的非凡智慧。
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用古诗文中世代传承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丰厚的文化内涵来培育学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编辑:刘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