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李占军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然而,大唐王朝虽趋向鼎盛,王勃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此赋触景感遭遇而发慨,罗列了尽可能多的他所能知道的前代“同是天涯沦落人”,简直办了怀才不遇这一主题的专题展览。充溢于整篇诗赋的是诗人绝世的才华和不平之鸣,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文章文义兼美,无可挑剔。要解构此文,前辈所指佳处门径亦多。细揣全文,我以为从名句“落霞”两句入手,则更容易析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如今以毛体书法镌刻在江西南昌第二十三次重修的滕王阁亭柱上。登此名楼,给人最初的强烈视觉冲击是自由狂放、才气逼人的毛体书法。但要寻究其深层的美学内涵,肯定是佳句的深远意蕴。
怀才不遇,这几乎是人类的一个永恒咏叹的话题,而将这一思想与自然景物水乳交融地妙合在一起,达到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现的最高典范的,应非王勃的“落霞”二句莫属。五代学者王定保在其《唐摭言》中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但此前因行止轻率,致使“命途多舛”,连累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省亲,途径南昌,适遇阎公于滕王阁大宴宾客,欲纪盛况。众宾“延让”,而“勃不辞”, “(阎)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侍其下笔。”至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我以为此记载虽不一定属实,但从中可见王勃的人生体验因此机缘巧合,如若天上来的黄河,找到了东流的一个突破口,沛然倾泻而下,所谓事穷而后语工。可见要读懂这篇“诗人之赋”,这二句便是进门之钥。
有人认为这两句来自北周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见王应磷《困学纪闻》卷第十七),或后魏释僧懿的《平心露布文》“锦旗共云汉齐高,锋锷与霜天比净”。或“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但对比一下,高下立判,其三联都不及王勃此二句贴切自然,流丽飞动,有如此强劲的艺术穿透力。王勃的“落霞”两句将深秋的景象描绘得活脱生动而神采飞扬,富有纵深感;它把人们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境界空灵阔大,壮美而不失婉约。它呈现给了我们一场极其绚丽华美的视觉盛宴。我们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重现其大概:重九深秋,作者“披绣闼,俯雕甍”,看“潦水尽而寒潭清,山光凝而暮山紫”,“虹销雨霁,彩彻区明”。日已西垂,绚烂的落霞为整个大自然染上了一层昏黄而静肃的色调,虽然有点暖意,但在整个清秋的氛围里,其暖色调更使人感觉到无限苍凉,真可谓是“乐景衬悲情”。秋水澄明,恬静安详;长天碧如水洗,天映水中,水含天光,水天一色,难分彼此;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山水的自然本色与莫测天色的变幻相映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只孤独的野鸭在迷茫的飞翔。难道我们不可以这样想象,诗人王勃正是那只孤独翱翔在盛唐天空中的野鸭吗?如此华美深厚的图景使人在享受山河之色彩绚美的同时,更应注意到诗人王勃那双看风景的眼睛,以及眼睛背后那多情而怀才不遇的忧郁心灵。
其次,壮词写悲情,寄情于物,情物相融而臻于化境。王勃所处的到底是一个帝国在各方面都正向着鼎盛昂首迈进的时代。此时的大唐王朝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综合诸般因素造就了当时国人的极度自信、豪迈与恢宏的气度。反映在诗文上,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所谓“盛唐气象”。当时的诗人们即使写离愁别恨,往往能以壮词而为,神采飞扬。如:王勃自己在《送元二之安西》中就写道:“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但都比不上“落霞”二句,这两句真可算是壮词写秋思失意的典范。诗人王勃眼中的秋景美到极致,也凄婉到极致。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为:“落霞”是鸟,形如鹦鹉。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孤鹜”漫飞的一个大的背景画面。这里作者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落霞写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与孤鹜齐飞”。想象一下:孤鹜之孤飞,是何等的孤单凄凉。这只孤鹜,又何尝不是诗人王勃的自况。孤鹜身上应当更多的折射着诗人自己的身影,寄寓着诗人自己及人类共同的身世漂零、怀才不遇之感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有诗慨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孟浩然有诗“不才民主弃,多病故人疏。”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写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几乎同一个时代的杰出诗人们在这一点上竟有着如此惊人相似的感受。诗人王勃不正就是大唐雄浑的背景下,那只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孤飞的野鸭吗?王勃在“落霞”一联中推己及人,借孤鹜抒发他的也是人类永恒的怀才不遇的主题。只是这一点隐藏的很深,与自然之景化而为一。末了,我们还要问:这只孤鹜它将飞往何处,或由何处飞至?这似乎又触及人类的另一个生命主题:我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及此次出行的目的,再阅读全文,便不难发现“落霞”二句实是理解文章奥旨的关键所在,理解了这两句,整篇诗赋的大意就可一目了然。
再次,此联音韵清灵,天赖浑成。“落霞”此联平仄相对,音韵和谐清灵,形象之美与诗歌韵味相谐。如天籁自然浑成,毫不见雕琢斧痕。读来抑扬顿挫有致,悦耳怡神,富于音韵清灵之美,达到了“丽以则”的高度。
纵观全文,“落霞”二句饱浸着诗人王勃旷世的怀才不遇之悲,但能以清丽气朗,阔大深远的笔势写出,手段高超,非同于一般,毫无疑问的成了此赋的文眼。因此,要解构此文,捷径莫过于从这两句入手。
(编辑:龙贤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