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吴立人
【摘要】先生曾去过北京好几回,他当然知道京城里的这段美景俗事——他的“秋槐落蕊”的联想也许正是从“春榆落果”脱胎而来的吧——但下笔的时候,则可以肯定他啥也没有看到,因为8月的京城里“春榆落果”也早已过了。
【关键词】秋槐落蕊;郁达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郁达夫先生1934年8月写下的散文《故都的秋》,入选语文高中课本总也有几十年了。然而,其第4节所谓的秋槐落蕊,我一直没有读明白过。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落蕊指代的是什么呢?有人诠释是叶,难道先生不识得叶?有人诠释是花,何不直接写成落英?之所以杜撰出一个落蕊,还不是因为那东西“像花而又不是花”。于是又有人说,落蕊只是个文字符号,总之就是先生看到从秋槐上落下了一点东西。
但是,秋槐会落下什么呢?除了枯叶,还会落下什么呢?既然连落蕊这个文字都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符号,还能奢望秋槐会落下什么呢?
是的,先生自己从来都没敢承认看到过什么秋槐落蕊。他只是说,“早晨起来”,见到“铺得满地”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东西。张望四周,见到生长着“北国的槐树”。从北国的槐树,再“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那东西既不是蕊,也没有确认来自于槐,更何况时令也不在秋,哪来的秋槐落蕊?所以,4个字里头竟然有3个属于伪命题。
八十年后的2014年4月,我巴巴地从上海赶到北京,只不过想弄清楚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两天时间里,我走了北海公园、恭王府花园和中山公园三个地方(当年先生是走了北海公园、三贝子花园和颐和园),看见都生长着大量的国槐。而在中山公园和恭王府花园两处,我注意到还掺杂着不少的白榆。都是十几米高的大乔木,皮色相似、冠型雷同。要不是恰逢清明时节,国槐初叶而白榆先花,还真的难以辨析呢。白榆的翅果俗称榆钱。每年春末,榆钱纷纷飘落,也算得京城一景。所谓花非花的,正是此物。奕言斤 好这个东西,在王府花园里特意筑了个状如蝙蝠的池子,四周遍植榆槐。看看“余钱”落“福池”,做做敛财白日梦。
先生曾去过北京好几回,他当然知道京城里的这段美景俗事——他的“秋槐落蕊”的联想也许正是从“春榆落果”脱胎而来的吧——但下笔的时候,则可以肯定他啥也没有看到,因为8月的京城里“春榆落果”也早已过了。
不要相信先生在篇首的自诩:“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倘若真的一意为了故都的秋味,为什么不直奔而去,却要先上青岛、济南绕来绕去的绕?其实,他的这次出行,心思全在王映霞身上——我们“赶上了平浦的通车,原因是为了映霞还没有到过北平”。而暗地里,他还存了一个恶作剧,“故意想难难没有骑过骡儿的映霞”。于是,从杭州赶往青岛;没见骡儿,又到济南;还是没有,转道北平;仍然没有。你可以想象得到我那位老乡抓狂的心态,他竟然一直奔到了山海关,总算如愿以偿找着了“北戴河的骡子,实在是一种比黄包车汽车轿子更有诗意的乘物”。——所以说,那一次在北京才短短几天的驻留,觅骡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雅致去吟故都的秋?实情是到京的第3天,8月16日,接到《人间世》杂志社快信,编辑王佘杞催稿来了,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诘个老倌戛旮搞葛的(系杭州土白)”,害得我这老乡17日不得不起了个黑早,一口气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余字。题罢《故都的秋》,撩笔了事,好再去觅骡子啰。可见这不过是篇被编辑逼出来的急就章,东拼西凑的,用“情”粘连一下。也难怪经不起推敲什么真实性、逻辑性了。
不过,主观的意境怎么会描述得如此贴切而细腻呢?看来,是先生曾经的生活沉淀。先生是南边人。我们江浙一带还生长着一种榔榆树,是白榆的同属;还生长着一种洋槐树,是国槐的同属。先生在《钓台的春昼》里就曾经提到过“洋槐榆树”。每年的4月底,刺槐枝头挂满了白色的花,白榆树下铺满了白色的蕊(翅果)。它俩常混杂共处,还真叫人误认作一回事呢。而榔榆的落果,则延后到11月。所以,先生的亲历,当是在杭州、在桐庐,在春末、在深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情景怎么连我这个纯南边人也感觉很熟悉呢?是杭州灵隐寺里的小沙弥,捂着惺忪的睡眼在扫山门吧,左一撇右一捺的——统统被先生从故乡时空穿越到故都去了。
现在,让我们还原从“春榆落果”蜕变到“秋槐落蕊”的思维活动全过程:
应试命题:故都、秋。
——写秋,总要落下点东西吧,枯枝烂叶、残花败果什么的都行。但最好新奇一点。
——哎,记得树上曾落下过一种似花非花的东西,倒是很新奇。而且没人写过,可以用这个素材。
——只是不知那是个啥东西,叫不出名。
——就称作蕊吧。三闾大夫可以把落花称作落英,我为什么不可以杜撰一个落蕊?①
——“落蕊”?好朦胧,好典雅。绝妙!黄绢幼妇,映霞,骡子呢……
——怎么又走神了?回过来赶快续接文思吧。故都有落蕊这个东西吗?
——有的,听说过,还是京城一景呢,但……好象是在春末。
——这倒有点麻烦,现在要写的是故都的秋。
——既然在富春江畔春秋两现,既然大家都是蕊麽,彼此彼此,所以故都的秋,也应该有。②
——成。那么从什么树上落下来的呢?
——谁留意过呀?哦,北平最多见的就是老槐树了。王府的大花园里有,这不,望出去咱胡同的四合院里也有。嘻,保不住蕊这种东西正是从槐树上飘落下来的呢。③
——唔,故都的秋,从老槐树上飘落下成片成片的蕊,铺得满地……“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连我自己都不忍卒读吔。
这里,有3个节点发生了逻辑的错乱。
①判断思维的不慎。蕊本来已是一个明确的物理概念,怎么可以随意地又定义给不相干的别的事物。于是果错成了蕊。
②类比思维的不类。用杭城秋天的蕊来类比故都秋天的蕊。孰料榔榆的此蕊不是白榆的那蕊。于是春错成了秋。
③推理思维的不续。为了维护“因为有槐,所以有蕊”的唯一性,本该再反推理一遍“如果无槐,必然无蕊”,怎么思绪却中断了呢?于是榆错成了槐。
(编辑:龙贤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