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点燃致富心火 重视“精神扶贫”

时间:2024-04-24

□ 刘 辉

点燃致富心火 重视“精神扶贫”

□ 刘 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谈到脱贫攻坚时,***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要选派好驻村干部,保持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现在所有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要保证人员的稳定。”总书记这一席话坚定了我们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身在扶贫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交出满意答卷。

一、精神贫困的种种表现

很多一线干部在扶贫过程中面临这样的无奈;有不少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很强的脱贫意愿,完全依赖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忙得焦头烂额,贫困户却在家呼呼睡大觉。扶贫“养懒汉”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最为头疼的问题,亟须拿出实招硬招,花大力气解决。譬如,有些贫困群众在得知金融扶贫可以免息贷款后,第一时间是在打听这些钱要不要还,怎样能套取资金。有的帮扶单位给贫困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工作,以此来增加收入,他们干不了两天就主动放弃了,抱怨工作又苦又累,挣的钱还少。有些贫困户本来有能力自己脱贫,为了达到低保或五保户标准,宁愿放弃部分收入,故意装穷哭穷去争取。种种现象令广大帮扶人员哭笑不得。如果此类现象得不到很好遏止,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贫困户间争相效仿,势必会成为阻碍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硬骨头”。

二、“精神贫困”产生的根源

造成“精神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发展角度来讲,一些家庭由于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因而选择了消极应对。从教育上看,有些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综合素质较低,思想得不到解放,又缺乏脱贫的技能,对当前生活状况不思改变。从文化上看,部分地区的习俗文化也对贫困人口的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地区村风村貌总体较差,好逸恶劳、贪占小便宜等不良风气占上风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扶贫干部对精神扶贫重视不足,驻村干部因受制于老百姓满意度和舆论压力,不愿在这方面多做文章,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精神贫困”的产生。有第一书记反映:“刚刚送走省市明察暗访,又要迎接县乡全方位考核。最重要一条就是贫困户认不认可、签不签字,我们扶贫干部面对这些现象,哪里还敢说?”“不敢说,一说上级就不开心,觉得你在卸担子;上网也不敢发声,一发声大帽子嗖嗖嗖地飞过来,说你脱离群众啊,说你无视大局啊,说你形式主义不愿为人民服务啊。我们哪里受得起这么多批评?”

总之,造成精神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而且“精神原因所致贫困”比“物质原因所致贫困”更具隐蔽性和传播性,其危害更大,精神脱贫难度也更长期和艰巨。

三、解决好“精神贫困”的办法

如何下功夫推进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精神贫困”。

扶贫必先扶志,广大扶贫干部必须认识到 “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最大敌人,远远比物质贫困更可怕, 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换句话讲,如果贫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动、不作为,外力再强,可持续脱贫也是一句空话。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在这些方面想办法、动脑筋、出主意,一方面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文化宣传、模范评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方法,引导贫困户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帮扶干部在算经济账的同时定要重视精神上的帮扶,在扶贫过程中一定要把做群众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帮助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千万不要一味地抱怨,或者认为事不关己,放任其发展。例如在四川大凉山区的某县,明文放在扶贫工作第一位的不是具体如何帮扶,而是首先向帮扶对象讲明“精准扶贫、不养懒汉”。

2、改变扶贫的策略。

“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我们有些地方在落实中央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尽管做到了贫困户该得到的一分不少,该享受的政策也全都享受,但因在帮扶过程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在政策使用上盲目跟风,采取“霸王硬上弓”,反而助长了贫困户的“懒汉”思想和占小便宜的心理,可谓越帮越贫、越帮越懒。譬如,在扶贫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包大揽,群众参与度低的问题。有的帮扶单位为了提升贫困户满意度,直接给钱给物的问题。有的地方对贫困户不进行调查研究,帮扶措施制定没有从实际出发的问题。有的地区对贫困户随意变更帮扶措施不管不顾,政策使用不够精准的问题等等。送钱送物、大包大揽固然让困难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获得他们的认可,但仅靠这些无法彻底帮他们改变现状,帮他们走出困境。

3、转变扶贫观念。

广大党员干部在政策使用上一定要摒弃“速效”思想,要有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上下功夫,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譬如,在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深入宣传政策,积极发动群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群众致富的理想,号召大家凝聚力量在脱贫路上共同努力。有的地区单位利用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的智慧,提供技术支持,提升贫困户劳动技能,变“输血”为“造血”,反哺农村、农业,提升农民素质,让勤干实干成为主流。有的地区通过引导和支持该村能人带头发展产业,先行一步,探好路子,再成立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脱贫等等这些先进经验成了各地精神脱贫的亮点。

总之,要扭转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必须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通过综合施策、组合帮扶,为贫困户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让贫困群众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促成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心态的改善。

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更加注重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对精神扶贫越来越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活环境,更要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和安于贫困的消极心态,让他们从根本上告别贫困,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责编:张灵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