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言”中有“文”“文”中有“言”

时间:2024-05-10

姜汝芳

【摘要】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教师执教文言文方式传统,以致文言文教学路上困难越积越多。如何教好文言文,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将有不一样的天地。本文主要探讨这两者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结合运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兴趣;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更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条目中第九条目标是这样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尽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作为教师不仅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执行者,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教材的主动“编导者”。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执教文言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学文言文,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肢解式地讲解,就会把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世界,读出其中的滋味,徜徉于古人为我们描绘的世界和情感之中,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琢磨、研究的课题。文言文教学中既要注重“言”的教学,又要重视“文”的教学,要做到文言并重,以“文”带“言”,“文”“言”结合。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这是文言文教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的:

一、文言文教学意识到“言”教学的重要性,又直抵“文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文言文学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因而文言文教学首先还是要务“实”,如果不重视基本字词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文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如何艺术地落实虚词、实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成了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关键。在“言”的教学中,如果巧于变化,那样将能更好地完成“言”的教学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用“古今异义”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文言文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学生常以阅读现代文的思维看待文言文,所以常常有“感觉不一样”的下意识——这是帮助学生区分文言文与现代文并使其逐渐走入文言文阅读情境的关键。提醒学生很多词语发展到今天,意义已经发生演变,学习时一定要慎思明辨。归纳与整理“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传授中强调它们的变化。另一方面,注意文言文朗读中把握好腔调。学习文言文要突破字词的畏难情绪,而突破文言文语言的篱笆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美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腔调,可注重文言的虚词运用,读准虚词语气,读出情感,让自己的情感走入文本。比如《爱莲说》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比读第2段起始的“噫”与结尾的“矣”两个语气词,将“噫”读作二声或四声,将“矣”读作一声或四声,学生在反复比较朗读中逐渐体会出文章的情感。“读”为文言文中的“文”的深入研读打好基础。诵读是文言文语感培养的基础,也是感知文意、理解赏析的前提。读的方式可多样化,范读、齐读、演读、想象读,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读得声情并茂,直抵“文心”。

二、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

我们把文言文当成文章看,而不是文字看。不要把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只放在应考的文言字词、句法的落实上,“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注重文化濡染。特别是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的文化经典,主要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 医学上中医讲究“辨质论治”,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施治才能更有效。文言文教学也如此,在教学文言文之前,我们要解读文言文教材。每一篇教材如同人一样也是体质、性情各异的,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质”,才能直抵“文心”,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对于怎样结合“言”“文”,怎样既出于“章”“句”又不废清议,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浙江宁波成磊老师执教《岳阳楼记》,很好把握教材“质”——“记”的文体,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直抵“文心”。我们知道,《岳阳楼记》真正的灵魂不在于景,而在于传达了一种思想。成磊老师选择通过对“范仲淹是如何来劝勉滕子京的?”这一主问题的探究来实现。这一主问题如一条线穿起事、景、情、理,让学生既感受洞庭湖朝晖夕阴的形象美,更领会作者心怀天下的道德美、理性美。同时完成了“文”与“言”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山东济南张涛老师执教《曹刿论战》,把握教材“质”,紧扣“论”字,“论”中看出曹刿的远谋,“论”中看出文本的显著特色,“论”中看出《左传》的风格。张涛老师有意识地抓住文章中的“论”这一主线,立足读、品、思、悟,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避免了串讲翻译被动听记的弊病,很好地完成了“文”与“言”的教学。“言”随着“文”的学习过程而变动,品赏“文”时穿插着学习“言”,水到渠成地让“言”与“文”浑然一体。

三、“文”与“言”的教学,注重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也存在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的现象。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消除那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恐惧感,对文言文产生阅读兴趣?不妨从他们读得懂的地方着手。文言文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六国论》课文时,出示《战国七雄图》,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军事家,代表秦国一方,制定如何攻打六国的作战方案。学生们认真地察看地图,热烈地讨论着,从原文中找依据,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可见兴趣是最要紧的。课堂上我还有意的犯错,把秦灭六国的顺序搞错。学生就拿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论证,热情地指出文本中的错误。内容选择毫无疑问决定“教学效率”,更重要的问题是执教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去选择内容,这实在太重要了。作为教师能以呵护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古典文学素养为基点去选择教学内容,那么,所被选择的内容必将是有益的。当然,兴趣永远是最要紧的。“文”与“言”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可以更有趣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可以更浓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应该可以更高一些。

总之,文言文教学从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天地,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以达到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使课堂有“言”又有“文”。文言文教学是怎么也离不开“文”与“言”的,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文”“言”并重,“文”与“言”有机结合的教学,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从文本出发,在讨论与交流中潜心会文,自然地升华,就能探寻到“伟大经典”的“本然”。打通了“言”的障碍,才能深入“文”的殿堂;窥得“文”的奥妙,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言”。做到“言”中有“文”, “文”中有“言”。

(编辑:龙贤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