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施课堂“实质性参与”促进语文有效学习

时间:2024-05-10

周雪

【摘要】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本人关注到当前语文课堂当中存在的教师整堂牵引、学生机械参与的现象,而提出我们应实施学生课堂实质性参与,从而促进语文有效学习。本人从学生实质性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入手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质性参与;有效学习;课程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教育形式以及教学模式都做着不同层次的改变。新时代的到来,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更关注与学生是否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内容相同的条件下,有效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法宝,它能够体现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就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质性参与活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近期以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进行了两次教学设计,本文以此为例,对学生实施课堂实质性的参与,促进语文的有效学习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不同的教学设计凸显学生“实质性参与活动”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设计】

1.创设雨天的情景图片,内容分别是课文中的燕子、小鱼、小蚂蚁在遇到要下雨的时候各自的反应。让学生先行观看。2.教师提问:看到小燕子在怎样的飞翔?小鱼有没有露出水面?小蚂蚁正在干什么?3.请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寻找答案。4.教师总结:在雨天这些小动物的反应。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反常举动是在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初看这个课程设计,过程顺畅,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自由的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可是仔细地琢磨一下,这个课程设计中的两个活动主体,教师一直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在被动的地位,让学生被动地去呆板的接受,没有真正“实质性参与”,从而感觉不到任何探索的乐趣。针对这一个弊端,我们对课程设计又做出了如下的方案。

【第二次教学设计】

1.用提问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如果明天要下雨,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提前知道呢?小动物们他们怎样判别天气是否会下雨呢?他们有预报员吗?学生可以讨论回答。2.观看预设好的情景图片,请学生观察燕子、小鱼、小蚂蚁和你平时看到的有什么区别?3.自由阅读课文,请学生自己来寻找相关的答案。注意好词好句的运用。4教师总结:燕子、小鱼、小蚂蚁在雨天来临前的不同反应举动。并且圈画出比较好的词句。例如: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理解“正忙着”如此的急促,是因为快下雨了。5.请学生仿照例句造句子。加深理解“正忙着”的含义。6.除了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小动物天气预报员,大家还知道哪些呢?共同探讨,例如:青蛙会不停地鸣叫,小蛇会过道等。7.课程延伸:可以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这一问题的探讨,看一看还有那些特别的天气预报员。鼓励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研究。

“设计二”的设计,纵观全程,采用的是一种“启发引导——自主发现——讨论发现——自主构建探索”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实质性参与”比设计一的方案多了很多倍。教师只是一个巧妙的衔接者。学生在这一次的活动中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学习”。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更体验到一次次探索的乐趣!而这一切都是“实质性参与”的高效体现。

二、掌握生成与预设的平衡点,是实质性参与的难点

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好生成和预设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应的平衡点,是提高实质性参与的难点。那如何克服这个难点,生成有效地课程环节,和预设环节有效相连呢?

(一)看似无意其实有心的预约“生成”

独特的匠心运用,可以取得非凡的效果。那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无意其实有心的生成呢?它主要可以从纵横两方面进行。

(1)纵向:将知识呆板浓缩型转为灵活扩散型。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正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学会调动这个主体性。而调动主体性就要做相应的无意有心的预设。在“设计二”中的开头,就可以体现出来。教师提问:下雨天来临之前,我们人类是如何能够提前知道这个天气变化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和小动物没有关系,可实际上,却是由人类的天气预报员引导出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这一个生成过程遵循着“探索发现——讨论回答——引入主题”的这一路径进行,而这一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思维灵活扩散,做到了实质性的参与,学习兴趣变浓。

(2)横向:将学习过程由单一型变为多线型。单一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为以语文知识为根本,学生如何的读、写、讨论都由教师一个人负责牵引,每一步都是由教师来控制,这个状况就和方案设计一样。而多线型教学,则是由教师学生共同来进行。这就如同课堂“设计二”方案中,教师的课堂延伸部分,就是把另一条线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教师一起探讨解决。课堂的延伸部分是语文课本中所没有的路线,是教师生成的。但正是这个线路的出现,使学生学会了有效的学习。

(二)围绕核心文本内容,随机调整预设,“伺机而生”

文本核心内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在核心内容之外其他的知识,作为学生也应该去了解和认知。这是学生要去研究和发现相关学识的前提。但是在学生发现和研究以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文本内容不一致的观点或者是看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一个机会,调整预设,“伺机而生”,如果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继续提高。但如果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那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真正的答案,正确的引导学生,解决理解中的误区。

三、结语

一节有效的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能够完美的结合,不仅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会提高,更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何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我会一直努力去探索发现,寻找更好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林乐珍.运思及物,关注学生后半程阅读[J].教学月刊, 2005(1).

[2]肖川.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J].陕西课改实验, 2004(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