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时间:2024-05-10

于彩莲

【摘要】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的过程,感悟和情感反应都需要平时的阅读来促成,形式表达的方法则需要从课文中汲取。读写结合,尝试写批注,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自由感悟;进行仿写,从课文中获得写作素材和方法;走出文本,延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批注;仿写;文本;读写结合;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的过程,感悟和情感反应都需要平时的阅读来促成,形式表达的方法则需要从课文中汲取。鉴于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写批注

许多名人读书时都有写批注的习惯,边读边记录自己所想,能够及时保留自己瞬间所感。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那就有必要给学生自主、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获得思维、情感上的自由,让他们有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并及时保留;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走进课文,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促进形成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是独特的,极其自然地。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获得自己的体验。

对于刚升入七八年级的学生,教师可给以指导,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如:告诉学生,读到哪个地方,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由课文产生什么问题了,就把问题写在这个地方。读到某个地方,有了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感受,可写在旁边。读到某个地方,联想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写在旁边。喜欢某句或某段,就写几句欣赏的话。也可以边读边评价文中的人和事,等等。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文本无距离接触,让学生自由的感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仿写

有了感悟,有了情感反应,怎样表现出来,还需要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启示和方法。而课文都是范文、美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能给学生许多写作所需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化用课文语词文句,借用课文人物情节,仿用课文体裁结构,举用课文典型事例,使学生从语文课文中多角度归纳、整合“为我所用”的写作素材,并初步掌握使用。要达到这一目的,仿写是一个既直接又有效的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

怎样仿,仿什么? 各篇文章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阅读文章,教师就要钻研教材,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比较典型写作方法的课文以及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选择好读写互动训练点,引导学生精心品味这种写法,学生会为之触动,领会意图,此时进行读写结合,学生就能得到某种写作本领的锻炼,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一)仿句、仿段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明晰的思路和条理,总分式的段落结构,清楚的写作顺序都可成为仿写的对象。

(二)仿写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明确写作技巧,从而跃跃欲试,提高训练成效。教师在找“写作技巧”时,不宜贪多求全,抓住某一两个方面,重在给学生启迪,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出典型作品的优秀之处,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际中去。如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寻味,体会设置悬念的好处,然后启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运用悬念。学习《故乡》时,抓住文章“善于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特色,让学生联系实际,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写一篇记叙文。在学生的笔下,细节是母亲一束温柔的目光、是父亲一个坚毅的背影、是外婆一句细细的叮咛……

三、走出文本

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每篇文章都存在各自的思想因素,抓住这些因素创设练笔的情境进行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和爱好。既有“课”的影子,又有“我”的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内容。“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教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语言去思考评价,学生才能发表独立的见解。

(一)激发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尽”,也有不少课文讲究“留白”艺术。教师可抓住契机,让学生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抓契机、扩大“点”让学生去想象、去假设,不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说来,文章可以扩充之处有主旨部分、省略部分、简略部分等。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沮丧的心情以及他们的表现,并想象他们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船上的于勒是个富翁的话,菲利普夫妇有何表现,故事情节将怎样发展?这既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又加深了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学习《蜡烛》时,设想一下文章倒数第四段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等等。

(二)联系生活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习《敬业与乐业》时很多同学对“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有异议:生活等于劳动吗?作者把生活理解得狭隘了。于是教师乘势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含义。学生说出很多想法,跳出作者的限制,理解得宽泛了。学习《杨修之死》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是班级中的优等生,平时在班级中应怎样做?在学习《傅雷家书两则》时,让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想一想如何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心声,要求说实话,说真心话。在学习《孤独之旅》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孤独经历,写一写自己是怎样成长的?

当然,在以阅读为主向读写结合的教学转变过程中,我们也应随之转换由教师成为导师的角色。我们要向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帮助学生占有文本资料,使其有目的、有方向、有序列地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发现有探究写作价值的话题,更有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仿写,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