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要】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超文本阅读教学涉及文本和超文本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其理论基础为认知灵活性理论,关注个体差异性特征,从教学活动协作和教学主体平等方面体现教学策略的可变性。多重对话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从多层次和多角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的建构,这显然是对现有认知空间的有效补充。本文重点分析了多重对话对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的教学启示,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多重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非连续性和非线性是超文本的主要特点,超文本教学过程中无须遵照既定顺序来实施教学,完全可以在文本跳跃过程中展开阅读教学,这与人类思维特征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在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中,不同的阅读空间往往在同一时间呈现,这一话语空间有着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超文本阅读空间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创设,凸出了多重对话教学环境的显著效果,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中对话的特征
第一,以汉语为对话媒介。汉语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体交流的主要媒介,这一语言交流过程更加直接,相较于非语言影像而言有着更加显著的直观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超文本阅读过程视为言语实践活动在初中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第二,对话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超文本阅读教学而言,各种对话式阅读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而作为一种手段,多重对话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而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双重角度来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脱离言语活动而存在的阅读教学仅仅是文字讲授过程,并不具备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功能。
第三,多元主体的社会性合作。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中的教学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也包括了阅读内容,这一多元化特征使得多重对话的教学意义更加明显。我们可以将这一多元主体的合作学习过程视为一种社会性交往的课堂呈现。
第四,平等的交流过程。对于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而言,多重对话过程更加偏向于社会性活动的开展与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能够被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在学习主体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氛围中实施阅读教学,这既是课堂中的平等交流,同时也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补充。
二、多重对话对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一,平等的教学主体观渗透过程。在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过程中,教学信息来源并非仅仅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而是通过自主参与过程来参与超文本阅读教学当中,教师的课堂职责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权威,而是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状态允许课堂教学中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这是民主平等课堂的呈现,更加有利于和谐有序师生关系的构建。然而这并非是指教师的课堂地位能够被取代,作为超文本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因此教师自身应当积极完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式,采用多重对话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
第二,教学活动中的协作学习。从生生对话角度分析,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讨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及启发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超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各抒己见,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这一对话形式并非随意为之,阅读活动组织需要体现必要的中心化,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内容分析和讨论,这有利于协作式教学氛围的构建。在不同的知识层面学习者能够在超文本阅读学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对语篇的多元化认知与理解,进而达到认知空间延伸的目的。
第三,超文本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超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形式相较于普通文本阅读教学而言,其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此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发生了转变,线性阅读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超文本阅读教学中随机通达式的教学方式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实现了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显然有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得阅读环境的人性化特征更加显著。超文本阅读的认知灵活性在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学习背景的同时也就其中的知识点进行附加注解,借助音频和视频信息来扩展教学内容。此外,就学生自身而言也可以自行对阅读内容进行合理编辑与处理,在应用实例的指导下更好地完善超文本阅读的交叉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阅读教学内容出发,合理设计超文本阅读的方式,在多角度超文本对话互动中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阅读教学而言,超文本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更加显著的独特性特征,这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超文本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差异性,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平等,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超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特征打破了原有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在多维度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建构,更好地完成超文本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这在扩展学习空间的同时对于教学效果也是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表现与存在(下卷)[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黄鸣奋.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J].厦门大学学
报,2001 (1).
[3]胡壮麟.超文本及其语篇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作者简介:李宏柱,男,1977年生,江苏泰州人,泰州市罡杨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刘 影)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