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邓衍斌 张初稳
化学,是一门深奥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学科,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却为其深奥而头疼。作为基础性学科,初中化学的入门性很强,没有太多复杂深入的理论,初中化学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教师想要把初中化学讲解得深入浅出、活灵活现,要从它的生活性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打磨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融入生活,绽放化学教学活动之花。
化學中的生活化教学理念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的讲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化学理论,进行与生活相剥离的化学实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唯分数”论,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脱离生活,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乏味的化学知识、公式和化学实验,未必对化学有真正的了解,也不可能将化学和生活相联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剥脱、化学理论的抽象性被放大、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被忽略,教师虽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却很难对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引入,就破除了这种教学形式主义。
从课本变为了生活,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让初中化学学科变得有趣、有料、有用,更容易理解化学的本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和化学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建模可以帮助教师把化学理论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让课本上来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重新回归生活。课下,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和化学相联系,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中深刻体会到“化学是有用的”。生活化教学的益处并未停留到此,如果学生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并把化学和生活融会贯通,还能够直接从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这样的能力是宝贵的。教育并非是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为了造就更多的应用性人才,生活化教学就很符合这样的教育理念。
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应该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体系,而不单单是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内容。生活化教学最简单的形式即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结合生活中具体的现象或实践进行化学教学,这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入化学知识、在化学知识讲解中构建生活模型。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生活和化学的联系,也包含着两个层面的理解:在生活中发现化学、把化学应用于生活。做好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四个维度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体味生活。
在化学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科学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大有裨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也必然有一个好的开头。生活化教学强调在知识的引入阶段,结合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情景进行教学。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库,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素材问题进行纠结,除了课本上的案例外似乎并没有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对生活的开发不够。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现象往往是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只是我们没有思考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本质。教师可以从这些现象入手,从生活情景出发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是很好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对新知识的导入很有帮助。
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问题情境导入新知:“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燃烧呢?相信大家都经历过油锅起火的现象……”教师在课堂开始之时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油锅起火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回答:在油锅起火时,该怎么灭火呢?有的学生答:浇水,这显然是错误的方法,教师可以播放错误示范。有些具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答:盖上锅盖。这时教师可以播放油锅起火时的正确灭火示范,并向大家普及相关知识。问题的导入还没有结束,教师可以继续设问:为什么盖上锅盖或者倒入蔬菜可以扑灭油锅起的火?这个问题已经接近了燃烧的本质,盖上锅盖能够灭火是因为隔绝了氧气,倒入蔬菜能够灭火是因为降低了温度,到达可燃温度和接近氧气就是燃烧的必备条件。
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燃烧”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
生活化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把学习化学知识的来源从课本变为生活,把化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理论的本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教师必须避免传统的围绕课本、只讲解理论的教学方法,要把生活搬进化学课堂,合理建模,让生活和化学知识有机结合。
例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进行合理建模。分子运动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但肉眼不能观察到。学生对分子运动这一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论证分子运动现象的存在。
比如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是如何把雪和梅区分开来的呢?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个“香”,这就是分子运动的典型案例,来源于生活,又和化学密切相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举出其他相关的生活模型,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等。有的学生也许能够提出“糖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这又与新的知识有关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如在讲解“盐和碱”时,从生活中的食用盐和食用碱出发,建构模型来让学生认识化学中的“盐”和“碱”;在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生活中相关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例子:冬天玻璃上容易产生雾气、水滴石穿等,是一种物理变化;潮湿环境中的铁生锈、纸张燃烧等,是化学变化。生活模型在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知识就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学生很容易接受。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化学知识进行生活建模,单单讲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学生很难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好处在于课堂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活化的知识更易于学生接受。
生活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巨大寶库,要想让学生深入思考化学和生活的本质联系,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思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将知识生活化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不仅能够从生活中找到源头,能很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给生活带来帮助。比如,很多家庭都有放置不用的银制品,闲置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银制品太久暴露在空气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其中的化学本质其实是产生了氧化银。在学习过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去除氧化银。方法很简单,用牙刷和牙膏轻轻洗刷银制品,牙膏中含有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能够很好地帮助银制品恢复原有的光泽。通过这样的教学,化学知识被应用于生活中的小细节,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膨化食品包装里面填充的气体一般来说都是氨气,而不是氧气,这是因为食品包装对气体的特殊要求,氨气稳定性强,无色无毒无味,很好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片或文字来记录自己家中铁制品生锈的过程;研究“用过的雨伞要撑开晾晒”之中包含了那些化学知识;探究“为什么加多了盐的菜再加入醋味道就可以变淡”等问题。作业考察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或应用举例,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的存在,体会化学的用处,思考生活和化学的关系。
化学充满了魅力,不是枯燥、理论和无用的,它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懂得有效利用这种联系,在化学教学中灵活地运用生活化教学理论,让学生产生探索化学的持久的推动力。
■ 编辑/王 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