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实现

时间:2024-05-10

冀东勤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要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不需要面面俱到追求这四个要素,更多的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寻找恰当的教学契机,尤其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去进行恰到好处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注意到,这四个要素之间实际上也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共同提升,而在这四个要素当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能够有效衔接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要素,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讲,立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实现四个要素的融合与发展,本文试就这个要素的培养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探究

在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四要素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重要指标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如何落实?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鉴于课堂是师生交互的主阵地,因此课堂必然会成为思维训练的核心场所和驱动力量。也就是说,课堂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得以提高的“练靶场”,更是“策源地”,课堂中学会的思维方式、铸就的思维品质,必然会向生活及其他的学习领域辐射。当这种辐射功能实现时,通常就认为是能力迁移的时候,也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表现。

立足于高中语文的教學传统,思考核心素养背景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并努力寻找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其根本思路是结合教学实践,让理论所阐述的价值真正植根于实践的土壤,这样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才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梳理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得出如下两点认识:

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指向,可以引导教师更好地将教学重心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

传统教学语境中,语文教师通常知道思维“很重要”,也知道哪些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但更多情况下,这种思维培养的目标都是应试与解题,是指向学生学习结果而非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而指向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往往是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如学生在解读《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问题:我发现孟子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并不采用直接说的方法,而是采用迂回的方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进一步的交流,笔者发现其是从文中孟子要论述“民不加多”观点的时候,是以“喻”的方法来阐述的——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个问题很快就撬动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有学生认为论述观点当然需要论据,孟子通过“喻”来作论据,这符合一般的议论思路;有学生认为以“喻”说理,符合中国古人的思路,而像孟子这样的大家,更加擅长用喻;有学生认为以喻启人,更加容易为对方接受……这样的观点的形成,显然是思维的结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提升语文学习品质的重要力量。

核心素养强调的关键能力,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学习中,指向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品质的提升。学习品质的提升显然不是空洞的,而是对应着具体的学习过程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时,学习品质自然也就会有相应的发展。上面的例子中,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撬动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全班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解析。事后学生在反思的时候,就发现这是问题提出之后的深度思考,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问题的提出与思考,还是反思及结论的得出,都是学习品质提升的表现,背后都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力量。

二、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

既然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已经能够根植在教学的实践之上,那其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切实有效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众所周知,在学生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思维是人们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有研究者指出,“强化并贯穿于所有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语文思维是学生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笔者的实践表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撬动学生思维的途径是多样的,而问题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问题更是能够发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撬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等特征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往往教学效果更佳。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有部分学生理解文章开始思考梁惠王的观点,认为孟子所引用的比喻虽然有理,但毕竟只是比喻,并不能说明梁惠王的做法是错误的。笔者立即认识到这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接受孟子之喻(实际上也有学生认为仅凭一个比喻就让梁惠王改变观点,这在实际生活中不大可能),这个时候笔者并没有强制学生认同某个观点,而是考虑只有让学生经过自身的思维加工形成的观点,才能为他们所真正接受。于是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刚开始有学生迅速回答是“为民”,而当笔者让其到文中寻找依据时,学生又觉得困难。这说明学生此时的思维是肤浅的。于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果学生发现了“王好战”(有学生说,“孟子这么说时,梁惠王并没有表示异议,说明这是事实”),既然“王好战”,那“移民”“移粟”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战”。待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笔者继续追问:好战之王,对国家的命运会当如何?这个问题直接驱动学生深刻思考、发挥想象,其后学生在理解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观点的时候,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都有所体现,教学结果也基本符合预期。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回忆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思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发现,问题撬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维活跃之后,对文章观点、脉络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活跃的思维驱动了学习品质的提升,学生真正处于一个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解读文本的意愿与能力,都比传统的教学要强。于是进一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习状态,反思的结果是:一方面,语文教学有了核心素养作为引导之后,能够认识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基本特性,这就意味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确立思维发展与提升,并以之带动其他三个核心素养要素落地的教学思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通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视,确实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立足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去设计、实施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学习需要,更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要素,这样才能为核心素养打开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