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朴锦实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梳理教材思维、教师思维以及学生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建立完整、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使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要素,从而形成教学活动中的教材思维、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指,通过教师对教材思维的梳理,并教授给学生,在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现对其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及爱学知识。笔者结合多年高中政治教学经验,借助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阐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辐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思维广度
辐射问题就是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并以此为中心对旧知识进行问题设置,丰富学生的新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辐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对学生政治思维广度的扩展。
例如,在“多彩的消费”一课中,笔者通过对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仔细研究发现,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消费展开,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行为进行学习,以小见大,从个人消费着眼到国家生活水平。因此,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出辐射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考。“同学们,你们每天的零花钱是多少呢?可以买多少东西呢?”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消费提出问题,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通过对零花钱的多少、购买东西的分析,进行知识的扩展,帮助学生掌握消费的相关知识。
笔者在讲授消费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消费知识的扩展,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新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扩展。
二、创设渐进问题情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逐步走向成熟,各方面认知逐层深化。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渐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学习。同时,教师提出渐进问题,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知识的深化,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例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元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第二节是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三节是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在内容的衔接上呈现逐层深入的趋势。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首先梳理本单元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单元性知识预习。笔者首先提问学生“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想到什么”,学生开始纷纷议论,一段时间后,学生回答了几个词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随后笔者追问学生“这些关键词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呢?”,这时,一名学生说道,本单元三节课之间的内容“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显示”。在学生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后,笔者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开展第一节内容的教学。
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组织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衔接。笔者向学生提出结构性渐进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衔接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高中政治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对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通过创设渐进问题情境,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
三、创设矛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深度思维
矛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故意从事实的对立面提出假设,制造矛盾,促进学生思维交汇,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高中政治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了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对立面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
例如,在高中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进行展示,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问学生“古代诗人留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一名学生突然说道,笔者这样说是错误的,这些语句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是因为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进步思想”。随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卞之琳的《断章》,并引导学生理解《断章》的含义。学生认为在看待问题时需从多个角度出发,得到新的发现。最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这些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阐述“优秀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
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古代优秀文化,并阐述错误理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感官刺激,引导学生辩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
四、创设发散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提出发散问题前,教师应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把握所学内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创设发散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事物。
例如,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对本节教学内容提出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什么是国际关系;第二,中国与美国之间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交流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出国际关系是指“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并且存在“合作、竞争与冲突”三种关系。根据学生对国际关系形式与内涵的回答,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国际关系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关系、经济關系、文化关系以及军事关系,同时对国际关系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教学。随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我国与美国的合作视频,介绍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展示中美近期军事交流与冲突。同时,还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介绍,借助实践强化学生政治理论知识。
笔者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国家利益”章节相关问题,实现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发散的目的。同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须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回答,同时还须结合学生自身知识宽度进行发散。
五、创设研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研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高中政治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创设研讨式问题情境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例如,在“把握思维的奥秘”第一课“意识的本质”教学中,笔者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认识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以及物质决定意识理论。为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提出“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掌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介绍“这是从意识的起源来看,那么站在意识的生理基础、内容和形式角度上,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由于笔者提问难度加深,学生开始交流研究,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学生之间言语的交流,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对笔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即,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笔者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随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相应问题的引导,并组织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掌握意识的本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讨论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研讨式问题情境,在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用思维才能唤起思维,只有用聪明才智才能造就聪明才智。”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协调好教材思维、教师思维以及学生思维三方面,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关注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