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促进学生体育个性发展的教学途径

时间:2024-05-10

陆建平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对教学内容、训练形式、引导方式、评价措施等进行创新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运动诉求呈现个性化,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身心成长的机会,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追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不同地引导,全面提升学生整体运动素质。在具体操作之前,教师要做好详细的学情调查,对教法、学法进行针对性研究,升级训练形式,改进评价体系,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成长渠道。

一、精选教学内容,创设适宜情境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个性特点为基础,精选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培养学生个性运动品质。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校本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具体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的限制因素,如教学场地、运动器材、学生接受能力等。教师要慎重选择耐力跑、徒手操等学生参与热情低的教学内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系统性、连贯性等特征,与学生年龄、兴趣也有一些关联,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升教学内容的适合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训练机会。

在学习球类运动时,教师根据学生喜好,选择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学习内容,同时引入多种游戏竞赛内容,将球类运动与游戏竞赛融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例如,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开展定点投篮运动,乒乓球设计端球跑游戏竞赛,根据竞赛结果决定上乒乓球桌的机会,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热情。

体育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给出多重情境设计,以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教师生动讲解、示范展示、游戏设计、比赛介入、多媒体运用等,都可以成功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初中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引入游戏、竞赛等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校外运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为强烈。

在引导学生学习韵律操时,教师先将个别学生示范展示拍摄成视频,在学生学习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后很有感触,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顺利进入预设轨道。如拔河训练,教师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团队,自行挑选比赛对手,学生斗志被调动起来,课堂训练气氛热烈起来,训练效果自然呈现出来。

二、做好学情调查,创新引导方式

体育运动形式多样,教师要展开适当的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创新引导方式,深度挖掘学生运动潜质,提升学生运动主动性。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运动基础、身体素质、运动习惯、运动喜好、运动悟性等方面都呈现个性化特征,表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个性诉求更为鲜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个性需要给出适合地引导,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运动的品质。学情调查是教学设计的前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展开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个性运动心理得到满足,其训练效果也会呈现出来。

在跳高训练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正常参与训练,但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状况,有几名学生甚至拒绝参与运动。教师没有命令和责备,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情况。原来有几名学生有心理障碍,不敢跨越横杆。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先给出多种示范讲解,然后鼓励学生自行调节横杆的高度和海绵垫子的位置,这些学生慢慢开始进行实践训练,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如果教师没有学情调查,而是粗暴强迫学生进行训练,其后果会如何呢?

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时,教师不仅要有耐心和爱心,还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个性运用。对于运动基礎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出低维度训练要求,逐渐形成运动积累;对于运动心理欠缺的学生,教师要做好运动前的思想工作,多做心理疏导,转变学生的运动意识;对于训练方法不当的学生,教师要给出引导和示范,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发动学生相互帮助,尽快提升运动能力。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厌倦情绪,则说明运动产生难以引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需要进行适当调节。如,垫子前滚翻训练,学生反复多次做这个动作,很快就形成运动厌倦。教师改变运动形式,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同时进行前滚翻运动,看谁做得标准,由学生裁判给出判定,不合格的要多进行十次训练。活动开始,学生参与热情被激活,课堂训练热烈起来。

三、升级训练形式,改进评价方法

体育训练呈现多元性,学生运动呈现个性化,如何才能完成教与学的融合,是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体育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提示,让学生有规范的运动意识。学生对运动的诉求呈现多元化,教师要不断创新训练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训练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进行创新设计时,要思维灵活,对训练操作程序、运动形式、评价指标等内容展开探索,获得学生的关注,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耐力跑训练比较缺乏趣味性,教师可以改进操作形式,如增加比赛内容,让学生展开追逐跑、变向跑、过障碍跑,设置胜负标准。学生运动兴趣渐渐提升,课堂训练也会更为高效。改变运动形式,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调整,教师要有自觉意识。

体育课堂评价更新之后,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运动情况进行点评,或者是利用体育测试对学生运动表现进行阶段性总评,无法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尤其是运动成绩不够好的学生,个性成长受挫,其运动心理也会受到打击。升级评价体系,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可以给学生提供客观评价自我的机会,教师对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语言进行改进,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表达和成长。

教师评价学生时,要有场景性和亲切感,这样的评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教师给学生以形体语言评价:加油的手势、点赞的手势、满意的表情等,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教师语言评价也可以呈现个性化特点:表现不错,加油!你有进步了,真替你高兴。今天整体表现很棒,希望下次也能这样优秀。教师不吝啬赞美语言,但要注意适合度,不可过分夸奖,让学生感到虚假,也不可无视学生进步。

四、运动习惯养成,培养学生人格个性

体育运动具有广泛性,只靠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拓展学生运动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体育训练有广阔时空需求,在具体设计时,教师要有拓展意识,延长课堂训练长度,从课内到课外展开运动引导。学生有比较丰富的课余时间,这是体育训练最需要珍视的机会。小课间、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都可以引入一些体育训练内容,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调剂目的,这自然是多赢结果。如发动学生进行课间游戏活动,学生适当运动之后,也有助于文化课的学习,学生运动兴趣被激活,训练效果显著,对学生身心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如力量训练,学生对哑铃训练兴趣不高,教师不妨进行延伸性设计,鼓励学生课间进行“掰手腕”游戏,课间时间不长,但引入“掰手腕”游戏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对训练学生力量有积极帮助。教师要对训练基本要求进行规范讲解,如果有可能,教师也可以跟进指导,甚至与学生一起活动。

充分利用课间时间还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训练还需要向更辽阔的时空延伸。校内外结合成为必然选择。学生有比较多的节假日,这也是可以利用的时空条件。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运动训练任务,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展开有益的运动训练,这对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个性品质都有积极帮助。

体育训练向校外延伸,这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科学认知体现。学生缺少主动性运动训练意识,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布设一些长期性的训练任务,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运动训练成效。如长跑训练,这是学生不太容易接受的运动项目,教师不妨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和监督,要求学生每天汇报跑步数据,并定期进行总结。学生有了网络交互平台的监督,其运动热情高涨,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进入崭新时代,教师要有创新教学意识,对教材教法展开全面、更新的设计和研究,以激活学生主动的训练热情。初中生有主动运动的需求,教师要正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对教学设计、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进行创新与改进,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