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马楠
记叙文阅读
纵观中考趋势,以现代文为主体的阅读部分分值明显增加,完全超过基础知识部分。近年来,有些省市的中考试题甚至取消了基础知识部分的命题,只保留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今后,这一趋势还将有增无减。根据教育部中考改革意见中“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指导精神,课外选文将大幅度增加。预计今后全国各地的阅读材料绝大多数将选自课外。近年来课外选文已经全面压倒课内选文而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省市的现代文阅读已经将课内选文挤出了历史舞台。在现代文阅读的三大文体中,记叙文依然是必考内容且分值最高,其中文学作品的数量明显上升,名家名篇居多。
从选材方面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如,2017年中考试题《默扶》、2016年中考试题《父亲的“城池”》对亲情的解读、2015年中考试题《橡树之谜》对人生哲理的启示、2014年中考试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崇尚社会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这些文章不仅文学色彩浓厚,韵味十足,而且阐释的哲理深刻,动人心弦。
今年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除了兼顾对不同文体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试题区分度清晰,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着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以及概括、判断、分析能力和筛选信息、探究知识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在初中阶段的授课内容主要以记叙文为主,以课内文章为范例,进而进行课外记叙文阅读的指导,但在考试中,记叙文阅读得分却不是十分理想,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认真研读课标,共同探索答题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下面结合2018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文《偶遇》,谈谈记叙文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偶 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卻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丁立梅的文章,总是像溪水一样潺潺地淌进人的心里。在质朴的文字里,我们可以同作者一起偶遇一位将生活过得“如花似玉”的老妇人;偶遇一位使 “花常开不败”的男子;偶遇一群徜徉于快乐之中的陌生人。在古旧的街道上,在喧嚷的步行街……这一切被记录得那样清晰,那样细腻。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生活过的一切不会黯然消失,不管你走到哪里,旧日生活的刻痕都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走啊走,让你在淡淡的怀旧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底蕴。作者的眼光是多情的,她看水水扬波,看山山舞蹈,动感的心情牵引着动感的文字在生活的路上恣意地徜徉。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在记叙文阅读中,以作者的情感体察文章尤为重要。
通过初步阅读文章,可以发现,本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同李汉荣的《转身》有异曲同工之妙。《转身》中作者通过三次转身得到了三次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初读《偶遇》 也要梳理清晰三次偶遇的内容及相应体会到的不同情感。例如15题,就从第一次偶遇体现的中心方面进行了考查,答案也确定在第①段思考,第①段中“精致小巧”“大红”“贝壳手链”“笑容灿烂”“风情”等词对分析老妇人的特点尤为重要,并且,无论何时,审清题干是答题的关键,题干中对“如花似玉”作了明确的解释,抓住“年轻”“美丽”两词,结合刚刚筛选出的第①段关键词,由此可以得知老妇人穿大红衣衫,带贝壳手链,笑容灿烂,有活力,而店铺、饰品笑容风情则反映老妇人生活的美好,这两点分析与答案不谋而合。
依据15题的答题技巧,16题我们依然从内容和人物特点上分析,而人物特点也是第二次偶遇的中心体现。文章③—⑥段为第二次偶遇,通过读文可知,③④段为第二次偶遇的内容,⑤⑥段为第二次偶遇的中心。第④段画线句考查的是第二次偶遇的内容,而画线句明显可以看出,男手艺人技艺高超、娴熟的特点。第⑤段画线句从男手艺人做的事看出他待人诚实,信守诺言。16题的两问,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这里通过人物的描写及人物的行为都可以分析出来。
17题可以说是16题的延伸,在了解了第二次偶遇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延伸的部分则会更加倾向于对文章中心的考查。解读”花常开不败”的深层含义,就要在短短的五个字中再筛选关键词,逐一突破,进行解读。比如“花”,花是美丽的事物,深层含义会让我们联想到幸福美好的生活,联想到男手艺人美好的品质,以及作为服务行业,男手艺人给顾客带来的体验,从这几方面去分析不难得出,“常开不败”意思就是一直保有,延续下去。第二问男手艺人为什么能“让花常开不败”,“花常开不败”是结果,得到这个结果需要的是男手艺人的行为、做法,而这样的做法之所以可贵,又要加一个前提,故能形成虽然生活不公但仍然坚强面对努力生活的结论。
在着重考查了第二次偶遇之后,在第三次偶遇上设置的问题就直接选取了点明中心的句子,18题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一句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分析人们围绕篝火的感受,后一部分着重解释“瞬间洞开”一词,两部分结合可解释出作者在第三次偶遇中感受到的美好,那就是陌生人的不设防,彼此坦诚体会到的快乐。这一中心也可以联想到哈尔滨市香坊区调研内容之一解读《跟陌生人说话》这篇文章的中心。
最后一题为半开放试题,第一问中第②段的句子道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抓住“共同”二字,可明确,应该找有概括性的句子。第②段中“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这句中“这样的”这一代词指代前三次偶遇,所以这句概括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第二问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从15—18题分析过程中得出的中心,得出启示:第一次偶遇:生活过得美好,要有乐观、美好、充满活力的心态,对梦想永不熄灭追求的火焰等;第二次偶遇:与人为善,为人带来温暖、美好的感受,做人应诚实守信等;第三次偶遇:坦诚地与人相处,懂得分享快乐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此,总结一些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應试技巧,望能对面临中考的学生有所裨益。
1.抓住题目,把握中心。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简析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由略到精,通读三遍。①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段落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用细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3.还原词句,巧寻论点。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考生在答题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
4.注意词语,答准要点。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因此常常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5.言简意赅,分条作答。做课外阅读题,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6.仔细审题,避免丢分。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谨慎对待,细心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须知: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考点、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考生因不仔细审题而丢失的分数,往往多于没有掌握知识点而丢失的分数。如题干让用原文语句回答,而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都是不注意审题所致。这类考生在答题时,往往是“想当然”,思维总停留在见过的题型上,总认为此题似曾相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答题,而很少去领悟此次考试出题者的意图。成绩发表后,才追悔莫及,为时已晚。所以,越是似曾相识的题,越要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未完待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