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落实历史学科价值导向根本任务的途径

时间:2024-05-10

姜君

作为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的中考命题,是如何落实历史学科价值导向,引领历史教学承担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呢?下面就结合2018年黑龙江东部地区(以下简称“龙东地区”)中考历史试题谈几点看法。

一、承载学科任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年龙东地区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历史的史实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如第28题,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从革命道路、建设道路、指导思想的发展等方面,考查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和方针,到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的产生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加强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第1题以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依托,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为国争光的志向。第11题通过“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体现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在做答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认同感,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强化家国意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2018年中考历史命题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史,涌现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如第21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展现一个“横戈马上”的将军在抵御外侮战争中所表露的伟大家国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品质;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谭嗣同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对国家摆脱危亡现实的不懈追求;“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一位爱国将领写的挽联。这些相关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把爱国情感融入到中考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

第5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第8题考查张謇的实业救国,此外,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西安事变、国家公祭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等内容的考查,则使学生感受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突出史鉴作用,实现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

历史是现实的过去,历史对现实具有借鉴作用。离开现实去学习历史,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中考也充分考虑历史教育的现实借鉴作用,设计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问题,实现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如第24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中国历史从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开始,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到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新中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为实现祖国统一,对港澳台地区实行的“一国两制”,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基石。

第27题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说:“你向后看得越远,就能向前看得更远。”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前军事集团的形成以及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警示人们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的大敌,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同时更应警惕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

第25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开放交流成为各国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考查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明朝对外交流的发展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正是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四、突出能力立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中考命题中用到大量历史材料,要使学生必须学会阅读分析材料,学会从这些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进一步运用这些历史信息解决问题。在阅读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第4题,通过阅读分析这段材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并结合平时所学内容,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问题的设计不是直来直去,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材料创设一种新的情境,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新情境中反映的历史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18题“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由以前的封建社会变成了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考查日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要学生仔细阅读、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得出准确答案。题干的关键词语:“日本”“由以前的封建社会”“变成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通过关键词语,知道本题考查的是日本的相关知识,并且以前是封建社会,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原因和西方影响有关。通过分析题干和联系所学知识,得到使日本发生这样变化的历史事件只有明治维新。

历史知识中还有很多相类似的问题,容易混淆,要求学生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避免知识的混淆。如第2题考查《资治通鉴》所包含的内容,容易和《史记》混淆,这就需要学生牢固的掌握这两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如第28题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问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產生的伟大理论,这一问题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把这一问题通俗化,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来理解就容易多了。学生学会一个问题,就等于学会两个甚至更多问题。知识迁移能力的养成将让学生受益终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就具备了自学能力,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现了国家记忆和国家意识,课程意识形态属性非常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历史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在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等方面,都与历史学科价值导向、根本任务有着直接、有机的联系。切实发挥历史教学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和功能,需要发挥好考试命题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