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向着未来那方(下)

时间:2024-05-10

张阿龙

●中美教师之差异

专业水平不同。美国的教师属于专业人士,与医生、律师无二,无论你多么优秀,在中小学或幼儿园当教师必须取得教师执照。70%以上的美国教师都拥有硕士学位,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在少数,并都经过了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在美国,教师有着更多的学术自由,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获得更多的尊重。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教,自己确定给孩子多少分。所以,在高中,教师的毕业推荐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的教师远没有达到那样专业的水准,师范类院校毕业有教师资格证就能當教师,在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管理方式上都有待提升。另外,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学校里俨然成了万金油,今天教这科,明天教那科,还要做许多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而一些培训提高项目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致使教师对培训不抱太大希望。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师最缺乏的是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这在一些家校冲突事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除此之外,我们班主任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升。美国没有班主任,和我国班主任这一概念相似的只有顾问。这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极大不同。我们班主任的职能更倾向于管理学生,而美国的顾问更倾向于启发学生。

教师待遇不同。美国教师的待遇不算高,但也不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起薪是年薪4万到5万美元不等,不同校区有所不同。如一位在加州工作了近30年的教师,年薪为7万美元。教师年薪每年都会调升,如果拥有硕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加薪会快一点儿。他们没有职称评比,也不用采取任何的评选直接就涨工资。美国的教师每天只工作7小时,其中1小时为午餐时间。假如教师在暑假学校、周末学校、夜校任课以及课后为学生补习,都会得到加班费和额外的奖励。美国教师基本都享有医疗保险、人寿保险以及公务员退休计划。相比较而言,我国教师的待遇就偏低了。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于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给予重视。涨工资也不容易,必须经过职称评审。想要涨工资,就要晋升高一级职称,所以在职称评比中就产生了诸如送礼、造假等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奉献,却没有真正关心教师的应有权益。

教师权力不同。方帆把美国教师说成是“任性”的自有道理。美国的小学教师在自己班里有很大的自由,每天教什么课,教多长时间,都由自己决定,并且他们没有统一的教科书。而最“任性”的是美国的高中教师,他们手中掌握着学生能否升入好大学的大权。美国高中教师会把考试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而每类所占比例多大,每学期布置多少次作业,完全由教师自行决定,如果再使用按全班成绩分布评定等级的“二次评分法”就更“任性”了。相比之下,我国教师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们的教师要按照学校的授课计划、指定的教科书上好每节课,课前要写教案,课后要写反思,通常学校的教学校长和教学主任还要听课指导,检查教案。此外,我们的教师还要面对学校的各种迎检,有时还得加班加点补材料,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我国的高中教师也没有美国高中教师那么有权力,学生是否得到高分,是否能够升入好大学,都要由高考一锤定音。

●中美学生之差异

美国的学生更善于参与。美国社会有一种“反智”倾向,他们不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读死书的人,那些喜欢艺术和体育的学生反而更受欢迎。美国教育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开始学习选举,以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价值观,这种选举不是提前指定某某,而是真正地竞选,让领导能力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脱颖而出。在项目组织能力上,我国学生的能力略显不足。方帆在带研究生时,发现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美国学生具备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没有小组,不会当组织者,缺乏交流和协调能力。其实除了学习能力之外的这些软实力更重要,许多用人单位也更加看重这些能力,因为许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的,而要靠团队的合力共同完成。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对面子看得比较重,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批评。

美国学生更理性。在写作方面,我们的学生更注重文辞精美,情感通达,写的作文多少有些矫揉造作,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我们的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线性的,倾向于自说自话,而美国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立体的,倾向于比较批判。我们常常喜欢品鉴文章,小至一个词,大到一个篇章,总是在问孩子美在哪里,好在哪里,只是让孩子观其一隅,而不能让孩子对多个作品进行比较,或从一位作者的多个作品中得出结论。我们使用的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很少使用国外现代文学理论,以致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感受力比较强,偏于感性,而美国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强,偏于理性。

美国学生创新能力更强。我们一直羡慕国外教育能够培养那么多科学巨匠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认为自己的创新教育不成功。其实,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非常扎实的,比如我们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实要比美国强。方帆认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要因并不是我们缺乏创新教育,而是缺乏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和空间。这一点很在理,我们总是讲鼓励创新,但在我们文化的基因里有一种铲平主义倾向,潜台词是要求大家都一样,久而久之,创新意识受到一定压抑。方帆的观点一针见血,他指出:中国的社会是崇尚集体主义的,任何出格的东西都会被社会排斥。这跟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不同。在美国,不出格就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缺乏如何表达创新能力的形式训练。我们以为的创造力培养常常是让学生进行感悟,因此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而这种感悟性的东西常常缺乏理据,不是严格规范的。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强调除了文学创作以外的所有作品,都必须以严格规范的格式表达,比如让学生尝试写读书报告、定义性议论文、对比性议论文、分析性议论文、反驳性议论文、评估性议论文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让学生学会有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学生才有可能有创新能力。我们总习惯于将成绩和能力画等号,其实,成绩有时候并不代表能力,有时成绩只要经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得到提升,而能力却不是这样。我们的教育有时仅仅是让学生成为了做题高手,却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开发能力。

《给学生无限可能》这本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美国教育的理解,让我看到了美国教育是如何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我心目中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有魅力的,而不是僵化的、压抑的、冷冰冰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回味无限,当然教育更会帮助学生构建无限发展的可能。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美国教育,都不能妄自菲薄,而应根植于自己的国情与传统,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