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足单元整体,弹奏习作真情“三部曲”——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教学例谈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小学 杨晓晗

【案例背景】

《有你,真好》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写出“你”的好。与以往写人习作不同,它明确提出一个新要求,即本次习作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学生除了要将事情写具体,还需要将真挚情感融入其中。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指引学生在具体描述“真好”的同时表达出“真情”呢?首轮试教,笔者将本次习作教学的目标设定为:

1.聚焦印象深刻的场景,将事情写具体。

2.借助范文,运用放大镜头、定格细节、直接抒情等方法表达真情。

试教后,问题显现:在实际教学中方法技巧的精准指导,反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内心无法产生由衷的感慨,也就表达不出真情。并且,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一直都在强调细节描写,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就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而这节课中的“放大镜头、定格细节”不过是将旧方法换了个新鲜的名词,并没有真实的生长点。因此,课上对写人写事技巧已经如数家珍的学生,在最后的作文试写中,却“力不从心”。陶行知先生提出“一课一得”的理念,课标强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那么这节课上学生们的习作能力生长点在哪儿?又该如何去寻找?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活动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教学做出了新的尝试。

【案例实况】

一、链接生活,指向“你”,让习作对象“真”起来

(一)读题忆身边的“你”

师:“有你,真好”,短短四个字却充满了温暖。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再读一读它,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想起了谁?为什么认为“有他,真好”?

生1:妈妈,因为她每天早起送我上学。

师:生活中母亲的关爱让你觉得真好。

生2:我的一个朋友,因为他总是在我困难时帮助我。

师:困境中朋友的帮助让你觉得真好。

生3:老师,因为老师很辛苦,教给我们知识。

师:求学中老师无私的传授让你觉得真好。

(二)拓展忆特别的“你”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想起的大都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他们也会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受。你们看,门口保安大叔总是给我们善意的提醒;食堂打饭阿姨总是热心地为我们添饭;交警叔叔尽职尽责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全;疫苗接种时医护人员对我们温柔地抚慰……现在,你又想到了谁?为什么觉得他真好?

生1:保安大叔。因为我没带二维码的时候,他帮助了我。

师:保安大叔善意的举动温暖了你。

生2:医护人员。因为他们坚守在一线,高温天气下还给我们测体温,做核酸。

师:医护人员的敬业与奉献、责任与担当温暖了你。

小结:是啊,在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温暖的人和事,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值得我们真挚地说一句:有你,真好。(生齐读)这是一句由衷的感慨,再读。

【设计意图:表达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在脑海中捕捉到带给他们温暖的人,从而确定本次习作对象。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已经渗透了“有你,真好”的情感。通过“那人、那事、那场景”三个词语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提供思路。一般学生会想到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亲人、朋友,而借助生活中的真实图片,可以引导学生在与习作对象的关系上打开思路。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总结式评价也使得“好”的内涵更加丰富化、具体化。】

二、联动课文,导向“事”,让习作场景“真”起来

(一)文本整合后罗列事例

师:“有你,真好”,这也是少年时迅哥儿见到闰土时的真实感受。你看,讲新鲜事的闰土一下子印在了迅哥儿的脑海里。“有你,真好”,这也是周晔提到伯父鲁迅先生时的真切体会,周晔一连想到了六件事,追悼伯父、趣谈水浒、笑谈“碰壁”、喜放烟花、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些让周晔感触深刻的事一下子就浮现在了她的眼前。

那此时此刻,面对你心中的那个他,你的眼前一下子涌现了哪件事或哪几件事?拿出表格,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生1:我的一个好朋友会在我没考好时开解我,让我自信起来。还会在我难受的时候带我去心理室。

师:点点滴滴中流淌着你们纯真的友谊,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生2:妈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还会一直耐心地教我题目。

师:看来,这一件件事都已经扎根在你的心里,有母亲对你的关爱,真好。

(二)文本研读中聚焦场景

师:往事历历在目,你们三言两语的叙述让人倍感温馨,现在不妨让我们聚焦到其中一件事。当我们想到这个人、这件事时,一定有一个场景定格在你的脑海中了。不信,你看,当迅哥儿想到闰土时,他的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了这个场景,请你读。

师: 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尽力刺猹,这样一个场景,仿佛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月圆之夜。

师:同样,当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时,一开始出现在她眼前的是这样一个场景,请你来读一读。

师: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着,这样一个场景,一瞬间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寒冷的黄昏。

师:现在,看一看你聚焦的那件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场景浮现在你的眼前,打动着你。

【设计意图:借用《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帮助学生寻找自己与写作对象之间发生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例,可以是一件相对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件并不完整的事情。通过本单元学习的用小标题形式列事例的方法,在表格填写中细化选材。待学生确定习作素材后,以“场景”作为支架,建立起单元整体学习中阅读与习作的连接,定格学生脑海中最深刻的画面,唤醒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三、捕捉温度,引向“好”,让习作情感“真”起来

(一)评价中循循善诱

生1:我在地铁里和妈妈走散了,地铁的工作人员一直带着我去找妈妈,还安慰我,叮嘱我妈妈下次注意。

师:你说清楚了这件事的经过,但有没有一瞬间让你备受感动,想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可以把那个场景再细细说一说吗?

生1: 当时那个工作人员一直牵着我,急得手心都流汗了,着急地给我妈妈打电话。

师:牵着你的手,着急得流下了汗,焦急地打着电话,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场景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你的关心。

生2: 我考试考砸了,妈妈知道了并没有责怪我,还安慰我。

师:你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妈妈对你说的话或做的事。

生2: 妈妈当时很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后背,把我揽在怀里,说:“没关系的,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你就失败了,下次努力就好了。”

师:温暖的话语,体贴的动作,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真实的场景,有这样的妈妈,真好。

小结:同学们,当我们一提到“有你,真好”时,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场景,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把这件事写具体、写生动,才真切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二)分享中情感对话

生1: 跑步时我跌倒了,脚踝酸痛,久久爬不起来。这时,一个声音从我头顶传来:“你没事吧?我送你去医务室吧?”抬头一看,是张某某,他盯着我的脚,紧皱眉头,“很疼吧?”接着他蹲下身子,伸出手,让我把手臂搭在他的肩上,慢慢地扶我起来。我感受到了如阳光透过树叶般的温暖,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

生2(评):我觉得朋友对他的关心打动了我。朋友一直很关心他的伤势:盯着伤口、皱眉头、慢慢扶。

师:是啊,他把朋友关心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得这么清楚,我们眼前好像浮现出了这个场景。你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生3:我奶奶已经不在了,但我特别想念她。奶奶爱唱歌,唱的是我听不懂的老歌。每当我觉得害怕睡不着觉时,奶奶就陪着我,唱歌给我听。月光洒进窗户,也洒在了奶奶银白的发丝上,她轻轻地拍着我,小声地哼唱着,目光总是会在很远的地方停留。有时我会好奇地戳戳奶奶的脸,她会用慈爱的笑容回应我。奶奶,我很想你。

生4(评):她写得特别让人感动,让我也想起了去世的老太爷,小时候每次我去他家,他总会给我很多好吃的,还会抱着我讲故事。

师:无须多言,真实的情感最动人。只要我们将他们的“好”一直留在心里,心中的那个“你”就不会真正地离去。

总结: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课后大家可以将这篇作文与文中的“你”分享,以书信、视频或者照片的形式,把你的心声传递给他。希望你的这份真情也能温暖他的心田。

【设计意图:本单元课文《少年闰土》第一段的经典描写让闰土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通过环境、外貌、动作描写看到了一个月夜刺猹的机敏、勇敢的少年闰土。阅读交流中学生能体会到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作文课中并不需要再重复教学。但在学生自我表达时,这些写作方法总会被忽略,描述不够细致,情感就不够真挚。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中应迅速捕捉人物形象和情感温度,帮助学生刻画人物特点,诉说真情实感。在强化情感引导时,融入习作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真情交流的氛围中,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抒发真情实感。】

【案例反思】

一、立足单元整体,钻研教材,找准作文能力生长点

如何寻找作文能力生长点,让作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回归教材,钻研教材,把握好单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明确单元的教学定位,才能明确教学的方向,知道教学该往何处去。笔者发现《有你,真好》这篇作文在教材中从选材和构思角度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提示与指导:

1.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2.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3.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4.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前3点分别帮助学生锁定写作对象、明确写作对象的“好”以及找寻体现“好”的事例。而第4点的关键词“场景”应该是本次习作帮助学生完成“把事例写具体、表达真实情感”目标的一大扶手。但教材为什么要学生特别关注“场景”呢?又该怎样运用支架,让学生获得看得见的成长?答案需要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去寻找。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少年闰土》,它的第一自然段非常经典,并且需要背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子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为什么《少年闰土》中编者把这一段放在第一段,并要求背诵呢?当我们读者一提到闰土,脑海中出现的不是他的样子,而是他在深蓝天空下,在瓜田里刺猹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描写越细致,画面感越强烈,带给人的感触越深,记忆越久。

课文后的小练笔也是通过照片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场景,那关于当时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回忆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于是,教者们梳理、讨论,认为编者也许在为后面的作文铺垫场景描写的意识,并在小练笔中提前渗透。既然编者有这样的意图,教者明白了编者的意图,这就为后面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搭建“场景”支架,唤起学生对某一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感受,帮助学生写具体事情,字里行间的真情自然就能触动人心。

二、基于学生主体,真实对话,激发作文表达原动力

作文是“我手写我心”,但大多数学生提笔无话,缺少习作表达的欲望。“有你,真好”的“你”帮助学生拟订了倾诉心声的对象,让人不禁设想“你”就在眼前,正通过文字和他对话。这样的作文标题就加强了学生的“对话”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更需要借助“你”将表达动机激发出来。

首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真实的对象和场景,让对话感变得明晰而强烈。作文对象“你”与学生的关系角度可适当拓展,不局限于家人、朋友,带来温暖的陌生人也是新颖的角度。要让人物在学生脑海中印象渐渐清晰,可以借助图片直观地感受,也可以通过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对话,辐射周围学生,促使其联想。

确定表达对象后,不断地帮助学生聚焦到“事”中,事件越具体,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就越明晰,表达的欲望就越强烈。教师在交流中应真正听进学生的话,走进他们的内心,捕捉、渲染他们心中美好的画面,帮助他们把表达重点梳理出来,使得学生下笔更有积极性。

三、依托语言魅力,深情浅教,让作文真情自然流露

“一课一得”并非易事,教师想要的太多,教得太满,势必毫无所得。恰当取舍之间,方见“有舍有得”。小学高年级的作文可以适度“放手”,将作文知识浅浅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没有固定标准和模板的作文课堂中放松地创作,让真情不受限制。因此,生硬的作文方法可以换一种形式出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例如,本次习作中,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依旧是重要的作文方法。学生抓住细节,事件就能写具体,情感表达就显得真挚生动。但教者并不一定需要将这些方法直白地告诉学生,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示范性。教师的语言应高于学生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习作课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重复学生的话,或是简单总结,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生成。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学生真正进入课堂,入情入境,唤起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重要因素。真正听进学生的话语,在交流中循循善诱,在评价中渗透指导,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