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点字成诗 诗意识字——“汉字儿童诗”在识字中的优势

时间:2024-05-10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何小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科学研究表明海豚、鲸、黑猩猩、金丝雀、蜜蜂等许多动物,也有广义的语言,包括人类听得见的或是听不见的,有的还相当复杂。而文字这种书面的语言,使各种信息既能送到远方,又能传给后代。这可是任何其他动物所望尘莫及的事。文字的发明结束了人类漫长的野蛮、混沌的境况,开启了文明之路。人类社会的真正历史,可以说是从有了文字之后才开始的。因此,文字是人类的文明之光。而汉字的创造发明,其实就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因为文化必须有文字记载的支撑,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中华文化能够持续五千年而依旧灿烂辉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与我们的先民创造和使用汉字是分不开的。汉字的形、音、义,几千年来有不少变化,但是其变化基本上都是随着汉语的发展渐变的。汉字突破了古今几千年、纵横数千里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发挥其超时空的书写和识读功能,最完整地记载与传承了中华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中国社会多姿多彩的投影,汉字可以反映汉族人民从心理、礼俗到生活习惯的许多情况,可以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做一部中国文化史。”那么,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也是名副其实的。

然而,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识字常常只是为了阅读,文字彻头彻尾只凸显工具性,极大削弱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其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其中,“识字与写字”语文实践活动,自然也要指向“素养”目标。那么,立足于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当是识字教学的应尽义务。“课标”又在“核心素养内涵”中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课标”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部分提示:“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显然,识字教学的教学目标,最核心的是全方位利用汉字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然而,就识字教识字是很难达成“课标”要求的。因此,笔者创生并运用“汉字儿童诗”对识字教学做了大胆的尝试,实践证明汉字儿童诗在达成课标目标上具有优势。

一、汉字儿童诗让学生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喜欢识字,增加识字量,发展独立识字能力”

比如“丶”字诗的读创教学,笔者先出示一节诗:

我是焰,我是火/我是星空中/绽放的不一样的烟花

学生小组讨论发现“我、焰、火、空、绽、放、不、样、的、烟”这些字中均含有“丶”,且长短、位置、数量不一,它们美得不一样。学生还发现这些“丶”有着火焰、星、绽放的烟花的不同表现形式,各美其美。发现了“丶”密码,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仿写:

我是点,我是顿号/我是成功时/翘起大拇哥点的赞

我是风,我是雨/我是风雨中/那一只只关爱的眼眸

学生在创诗中集中学习了“点、顿、成、时、翘、拇、赞、风、雨、只、关、爱、眸”等关于“丶”的字,同时运用类比联想,让“丶”在头脑中变成顿号、大拇哥等优美的意象,同时在诗的节奏中生成“点赞”“关爱”这类健康而美好的意趣。

二、汉字儿童诗让学生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还是以“丶”为例,笔者在另一个班设计了“猜一猜”的教学环节:

多一点/你就变成了(冰)//多两点/你就变成了(海)//多三点/你就变成了(烈焰)//小不点/你真(神奇)。(打一笔画名称)

学生不难猜出谜底是“丶”。接着是“换一换”,用其他字词替换括号里的字词,于是学生的思维被调动,有的独自思考,有的相互商量,有的查字典,然后就有了凉水、冷水、寒气、冻糕、凛冽的风;深潭、江涛、黄河、小溪、湖泊、钱塘潮、荷池、清泪、波浪、飞瀑;熊熊火焰、煎饼、熟米饭、热情的燕、焦急的目光、关照、水煮鱼、和煦的风、熬的药、烹饪的美食、熏黑的灶台……从“冫”到“氵”,再到“灬”,最后回到有“丶”的“顽”“趣”“真”“幻”,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稍稍读一读自己创写的诗,再稍稍一讨论,学生就能明了“冫”的寒意,“氵”的水意,“灬”的火意,以及“丶”无拘的诗意。

在此基础上,视教学情况可做进一步拓展,出示“室”“江”二字,及例诗:

小不点,真神奇,跑到‘室’字里,就变成房顶;跑到“江”字里,就变成流水。

学生据此练说练写,有的说“跑到‘安’字里,就变成房顶”;有的说“跑到‘寒’字里,就变成一个房顶、两块冰”;有的说“跑到‘熊’字里,就变成四把火”;有的说“跑到‘雨’字里,就变成潜入夜的小雨滴”;有的说“跑到‘风’字里,就变成了一缕风”……诗趣和字的理趣自然交融,育人无痕。

三、汉字儿童诗让学生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笔者创作了“一”字诗,教学时出示一页PPT,如下:

从对这页PPT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人的成长过程,感受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感受到古人的成人礼文化,感受到盘古式的顶天立地的伟岸与英气。面对这样的“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一”的认知,谈一谈对“一”的感悟,或赞一赞“一”。学生七嘴八舌,可谓奇思妙想:

像盘古的利斧一柄/奋力一挥/天地不再混沌

像燧人的钻木一根/摩擦起火/世间不再冰冷

像神农的种子一行/锄禾耕耘/田野不再饥荒

像人类的目光一道/望向远方/宇宙不再陌生

像十五的月光一缕/照在故乡/游子怎能不再思亲……

但这样的诗行,明显不够儿童化,有模仿成人腔的嫌疑。

我喜欢你/就一横/像我们小孩/简简单单//为什么许多字/像大人那么复杂/常常让作业为难/常常让作文闹笑话//要是所有的字/都像你这般友好/作业一定会笑开颜/作文也会一脸灿烂

这首“一”字诗就完全是儿童的思维,不仅道出了汉字难写,好些字并不像“一”这么简单友善,以至于成了作业和作文的拦路虎;同时,还含有“简单”与“复杂”的哲理。

谁把你写成了跷跷板/谁把你写成了滑滑梯/谁把你写成了小蚯蚓/是我幼儿园的朋友//谁把你写成了棒冰/谁把你写成了铅笔/谁把你写成了泳道/是哥哥学校的伙伴//谁把你写成了慈母的针线/谁把你写成了村小的粉笔/谁把你写成了家乡的扁担/定是那个感恩的游子

这首“一”字诗是从汉字的书写角度来创作的,汉字本该横平竖直,可有的人把“一”写得翘起来了,有的把它写得斜下去了,有的把它写得如蚯蚓般弯曲了,还有的把它写得像棒冰、铅笔、泳道一样笔直,而“慈母的针线、村小的粉笔、家乡的扁担”所蕴含的情感不可谓不韵味悠长。

一片天有无数的云朵/一朵云有无数的雨滴/一滴雨有无数的分子//一块地有无数的绿草/一棵草有无数的叶子/一片叶有无数的细胞//一个人有无数的头发/一根头发有无数的蛋白质/一个蛋白质有无数的氨基酸//一啊一/外表简单的你/内心竟如万物般丰富

面对“一”,这个最简单又最复杂的“一”,说不尽,道不完,在独立或分组创写并展示这些“一”字诗的过程中,学生岂止是学到简单的一横,也或多或少意识到这简单的一横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从混沌到文明的“一”,是隔着京口和瓜州的“一水间”,是从异乡望向故乡的“目光”,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的“山一程,水一程”……无数的点连成的“一”,化繁为简,大道至简。

面对这样的“一”,最后我分享了自创的另一首“一”字诗:

头顶蓝蓝天/脚踏黄土地/后院小路直通竹林/门前那段柳河潺潺/时而像阿妈哼着摇篮曲/时而像阿爸在耳边絮语/故乡啊/像个一横在天边/像个一横在心间/剪一段童年的月光/穿过阿妈的针眼/我看见了/看见了阿爸的扁担/我看见了/看见了一缕炊烟

蓝蓝“天”上一横为“天”,黄“土”地下一横为“地”,“小路直通”为“一”,“那段柳河”为“一”,“摇篮曲”和“耳边絮语”“一直”在心头萦绕,故乡“一直”远在天边,近在“心间”……或许,若干年后学生们才能真正明了“故乡啊/像个一横在天边/像个一横在心间”,但因“一”而生的那些物象因“汉字儿童诗”而成为难忘的意象和美好的情感。

四、汉字儿童诗让学生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比如上课伊始,先出示一首谜语诗:

青蛙说你是半亩稻穗半月明/熊猫说你是翠竹的味道/农场说你是瓜果的味道/柳河说你是水草的味道/燕子说你是雨后彩虹的味道/老牛说你是一粒黍/在田地里饱满的味道//风儿把书翻了又翻/你是书的味道/娃娃把妈妈亲了又亲/你是妈妈的味道/妈妈把娃娃吻了又吻/抿嘴甜甜地笑

——猜一猜这是哪个字?并说说你是怎么感悟到谜底的。

谜底是“香”。在“七嘴八舌”的猜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品鉴出这首“香”字诗的味道:“半亩稻穗半月明”是谜面,谜底是“香”,是太阳给禾苗洒的香水。鲜嫩的翠竹、飘香的瓜果、清新的水草,既是味觉,又是嗅觉。彩虹是什么味道?似乎不关味觉,也不关嗅觉,只关视觉,然而在小孩子眼中不只有视觉的“美”味,还想到彩虹糖、彩虹蛋糕、彩虹冰激凌、彩虹饼干之类的美食,不由得会咽咽口水、舔舔嘴唇。还感觉到雨后清新的空气的味道,阳光晒出的暖暖的味道。

这难道仅是黍嚼在嘴里的味道?仅是黍飘香在鼻孔里的味道?田野里饱满的味道是那么丰富多样,其中有“汗滴禾下土”的味道、泥土的味道……最好的味道叫“希望”。

难道只是书里飘出的油墨味道吗?于是有的学生感觉到捧着书的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有的感觉到翻页时那种轻柔的触感,有的感觉到笔尖在上面圈点勾画时沙沙的悦耳,还有的感觉到知识的芬芳、童话的美好、科幻的迷人……这些又何尝不是“香”的味道呢?

妈妈是什么味道?是香水的味道,还是风霜的味道?娃娃是什么味道?是宝宝霜的味道,还是满地打滚一身泥的味道?学生在这一串追问中,觉得都是,又都不是。然后他们在讨论与思辨中明白,妈妈的味道、娃娃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爱的味道!“亲情”“爱”又何尝不是“香”的味道呢。所以,妈妈们常常对孩子说,来,“香”一下妈妈,让妈妈也“香”一下你,这一“香”让“吻”成了爱意浓浓的“香吻”。

这首“香”字诗以铺陈的方法,每一句都是一个由儿童视觉发出的意境创造,就像从不同方位发射出来的光线,在足够的意境创造中,让儿童能够聚光成束,完成对“香”字的理解,更完成对各诗句中,物与物、人与人的情感汇通与审美汇通。但课并没有至此打住,笔者出示了一张图片:

猜一猜图片上是哪个字?

再猜一猜下面这张图片是哪个字?

不管学生猜没猜中,都对大胆猜想者给予表扬。最后揭开谜底,分别是禾与香。并引导学生根据第二张图片甲骨文的“香”,猜想先民为何这样构字?这样设计的目标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启发学生发现“香”的古字形上半部像禾黍成熟后散落的许多籽粒,下半部像盛粮食的器皿,合起来表示农作物成熟后散发出香味。学生在猜想时,对下半部有争议,有的说是种禾的洼地;有的说是口,谷粒在鸟嘴、牛嘴、人嘴里嚼着都是香甜的;还有的由香甜的“甜”想到下半部是“甘”,表示禾粒甘甜。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会意”到“香”字是以谷物香甜可口为造字基础的,且喷香的食品又大多是美味的食品,故“香”字便有美味的意思。这时,再回头读上文的“香”字诗,又有新的领悟:香的本义指谷类散发的气味,泛指芳香。再引申指带有香味的东西,比如香料、熏香、花、墨等。芳香令人舒服,所以“香”引申为舒服或有滋味。香味为人所喜爱,所以“香”也引申指为人喜爱、受人欢迎。

有上述环节做铺垫,小组共同创写“香”字诗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全班共同品评各组的诗作,评出大家认可的佳作。如:

太阳/这个大花洒/天天给大地喷洒/喷洒金色的香水/总喷不完/你闻到了吗/禾呀稻呀五谷呀/它们都有太阳的香味/草呀花呀百果呀/它们都有太阳的香味/山呀河呀菜地呀/它们都有太阳的香味/连那块硬邦邦的石头/也有太阳的香味/咦/读书郎的书也香/也是喷了太阳香水吗/妈妈的吻好香/也是喷了太阳香水吗

桂花/藏在叶间/默默想着心事/那些秋天的秘密/不是叶子没为你保守/怪我的鼻子太灵/一不小心/听到了

至此,师生在“香”字诗的读创融合中更好地实现了课标的目标:“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五、汉字儿童诗让学生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建立文化自信”

汉字十分古老,但汉字儿童诗,却并未停留在古老形态的层面,就汉字而写汉字,而是融入诗人人生历程中的儿童生活经验,有力地展现了汉字儿童诗的字趣性、理趣性、儿童性、审美性、叙事性、童幻性。诚然,如果不处理好汉字、儿童、生活与诗意的关系,则汉字儿童诗的艺术魅力将大打折扣,所以面对汉字如何进行奇思妙想,又如何暗合“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以及“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内涵”,这正是一个写作的挑战;而一旦成功,它就变成了识字的优势。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深有感触地说:“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缺憾。我们的文字有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那真是太可惜了。”汉字儿童诗正是借助汉字的这种优势,建立在“文字有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的基础上,对文字的形、音、义及其背后的物象、字象、字源、字理、审美等进行儿童化审视,诗化处理,以贴近儿童喜闻乐见的姿态,让儿童有趣有料有深度地识字,愉快高效地识字。

汉字儿童诗,是既关注汉字的形音义,以及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更关注汉字身上隐藏的诗性和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笔一画,利用汉字图像特性和建筑特性,将文字的形、音、义做具象的排列、组合,达到图形写貌抒情的作用。那么,汉字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也就更有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更有利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对于古老汉字而言,诗化演绎如何进行,其中的奥秘就是让儿童生活的微情节和细节闪烁于古老的文字之中。读一个汉字,它里面古老的信息和故事,与儿童的生命流动的信息相通了,诗的感觉就有了。于是现场和细节也就复现了,诗句随后就流出来。这种信息往往是超时空、超现实和跨文化的,紧紧抓住这种信息,再调动生命体验、内生情感和奇思妙想,用变形、拉长、缩小、扩大、联想、想象等不同手法,展开了创新、趣味,就成了汉字儿童诗。

这里反复强调的是“儿童”,一是因为“以汉字诗而言,尤需注意到儿童性,在华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认知是最难最复杂的,如果在文字的教学中以儿童的视域来亲临来迷上汉字,才是真实也是最具趣味的理解”。〔夏婉云.虚像与实像——汉字诗创作与教学之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1(2).〕二是因为尽管汉字有“诗性”,但若以成人的视角来诗化演绎,不利于儿童接受。如某成年诗人写“河”的故事,通过“对于地球来说,一条河是可有可无的”“对于海洋来说,一条河是可大可小的”“对于鱼群来说,一条河是可弯可直的”等几个场景来叙述,接着作者在结尾写道:“然而一个字留下河的密码,注定了它的命运。/既然水都可有可无,河的一生也就不好确定。”这样的“汉字诗”好不好?极好。它将一种意味深长的理趣和浓郁的诗美嵌入其间,一个古老的汉字“河”立马就有了现代生活经验的呈献。但它只能是“汉字诗”,绝非“汉字儿童诗”。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汉字诗”过于艰深,也就是说,诗人写这样的“汉字诗”本就是给成年人欣赏的,其受众并非儿童。同样是“河”字,儿童化表达会是怎样的呢?

其一:一点二点三点/积少成多/涓涓细流可汇成河/七弯八拐笑呵呵/哪来那么多高兴事//一条二条三条/无数条河可汇成海/河是脐带/一头连着大地妈妈/一头系着海洋娃娃

其二:为了船儿远方的梦/再遥远/黄河/你都可到达//为了鱼儿大海的梦/再曲折/黄河/你都可到达//为了星星天空的梦/再浩瀚/银河/你都可到达

这两首诗,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河”字的形声意及其蕴含的文化密码,并由此生发儿童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象,并抓住“形声”构字特点,分别从形旁“氵”和声旁“可”入手写“河”。成人诗写得深刻,但是那“深刻”却不一定是小孩子体会得到的。儿童诗写得没那么深刻,但是很活泼,而且很显然的,作者相当了解孩子。

可见,好的成人诗创作,却不一定适合儿童阅读。好的儿童诗创作,往往是“老少咸宜”。好的汉字儿童诗创作,将古老的汉字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举重若轻且生动形象地植入学生心里,可谓字美与诗美共融共舞。

六、汉字儿童诗让学生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古人造字,并不是先造出某个字,然后再去造出另外的某个字……而是成系列、成体系地创造出来的。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反观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词地教,孩子们也是以认识多少个字为荣。所以,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苦涩,教学不能相长。而“汉字儿童诗”却可以把已经撕成了碎片的汉语,还原成一个整体,让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愉快的读创活动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如“相”字的教学,出示学生植树和观察树木的照片,让学生谈谈看到的树的变化,以及心中所想。之后,由“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诗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树,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声音想对树下的人说,会对站在树下的人有怎样的看法、想法。最后根据前面大家的谈话和想象,尝试小组合作创写“相”字诗,教师巡视并相机点拨,发现并展示写得好的诗。

其一:看着操场旁的榕树/我们欣喜/它又冒出新的叶芽/我们激动/它又粗壮了一圈//操场旁的榕树也看着我们/它哗啦啦/为我们学会了几个生字/它沙沙沙/为我们又长高了半厘米

其二:门前种下一棵树/清晨,我看见/它长高了一点点/小鸟在细枝上叽叽喳喳/傍晚,我看见/它长出了几片新叶/瓢虫顺着树干往上爬//门前种下一棵树/春风中,我听见/树叶沙沙沙/许下心中长大的愿望/静夜里,我听见/枝头花悄悄开/吐露内心朵朵音符

引导学生赏析这两首汉字诗,“目”表示眼睛,无论观察的是“操场旁的榕树”,还是“门前的树”,都是变化成长着的“木”,在“目”中形成一个个“相”,就像相机拍成的一张张相片,存放进大脑里,引起我们的“心”去思考。相+心=想,“想”就是“相”引发我们的“心”去联想、想象,“看着我们/它哗啦啦/为我们学会了几个生字”“树叶沙沙沙/许下心中长大的愿望”,并生发出“欣喜”“激动”等各种感情。把心中所想通过口说出来,“它沙沙沙/为我们又长高了半厘米”就是发出内心的“音”;不说出来,“枝头花悄悄开/吐露内心朵朵音符”,花开无声,留在心里就成了“心”里的“音”,即“意”。而内心想象的事物叫“心想”,心里想表达的事物叫“心意”。这样一来,就把“木”“目”“心”“音”“相”“想”“意”等看起来彼此并没什么关系的字,以及“心想”“心意”等词语相互关联起来了。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在审美的诗意中,在有趣的联想与想象中,在畅快的创意表达中非常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字和词。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木”“目”“心”是象形字,“音”“相”“想”“意”均是象形字的组合。引“汉字儿童诗”进入小学识字教学,回归汉字图景式思维的言语实践本质,结合汉字的音、形、义,通过想象与联想,变抽象的识字为图景式识字,变枯燥的识字为情景识字,从而达到在字美与诗美共融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综上所述,当古老汉字融入儿童诗,饱含东方智慧的“诗教”让古老的汉字焕发万千气象。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汉字同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民族基因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同新时代诗教精神融会贯通,推动汉字教学、诗歌教学在字美与诗美中与时俱进,照亮华夏精神文化的博大天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